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張書雁多年前就在杭州開了一家策劃公司,一年可以賺幾千萬。但他并不喜歡城市的生活,快得讓人喘不過氣。他經常回溫州老家小住一陣,或者給自己一趟有氧呼吸的旅行。
孩子出生後,張書雁想讓孩子吃健康的食物,卻發現城市裡已經找不到了。一有時間,他就帶着妻子和孩子離城而去。相比于景區的人山人海,他們尋到了一個舒展身心的地方——偏遠的村落。在那裡,張書雁覺得菜有菜味、人有人味。
張書雁記得,小時候,爺爺、父親請一些篾匠、鐵匠或者木匠到家裡幹活的時候,非常尊敬那些藝人,稱他們為師傅,下午三點肯定給他們準備點心,這樣的事情在今天是斷然沒有的。
面對這個巨變的時代,那些曾經生活的寫照,前人的智慧,正在快速遠去。人們忘卻了曾經質樸、勤勞、誠信的生活方式,而那些遺落在鄉野的手藝人,卻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手作方式,為人們提供着淳樸而天然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張書雁覺得,手藝人的人生态度,他們對勞動的認識以及在手藝上的氣質,才是人應該有的活法兒。當下,農村的東西往往被認為土,乏人問津,得不到市場青睐。張書雁卻覺得農村有特色的東西,隻要經過設計再創造,就可以幫助它們打開市場。他想為手藝人尋回尊嚴,用一種更加符合當代人需求的方式,将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并且給予農人和手藝人足夠的尊重和幫助,讓他們的價值得到體現。
這個想法随着時間流逝慢慢在張書雁心底發酵。2013年,他成立了自然公社,免費為手藝人傳播、拍片、設計,要把手藝人的東西做出時尚的味道。
那時,張書雁已經通過了移民申請,但他選擇了放棄,還不顧家人和員工的反對關閉了公司。他說自己無法腳踏兩隻船,反複跟家人聊賺錢到底為了什麼。
“我終于找到了想要做的事。中國不缺我張書雁這家策劃公司,比我好的有很多,可為農民、為這些手藝人做事的公司在哪裡?他們沒有錢支付拍攝費用,也沒有能力支付年費、設計費。”
接下來,張書雁帶着攝像機跑了幾百個村莊,去當地小菜場找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和農産品。三年時間,他拜訪了500多位藝人,同時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把散落在村莊裡的傳統文化和技藝記錄下來,形成數據庫。這些記錄後輩能看到,也許再過幾年,想拍都拍不到了。因為那些藝人已經六七十歲,甚至更大年紀,所以這是搶救性記錄。
第二階段是再造。通過紀錄和案例分析,張書雁發現部分傳統手藝很難融入現在生活,必須做再造設計,也許是把雞籠變成一盞燈,改變它的用途。
當農民制作的成果變得有用途,其價值也會随之提高。比如:農民打一把鋤頭才50元,張書雁讓他打成一個可以被使用甚至觀賞的器物就可以賣到500元,那農民獲得的回報以及自身價值就會倍增。無用的東西到城市中變成有用的過程就有生産力。
第三階段是再生。把再造的作品通過各大平台銷售,隻有人們認可,才能說自然公社所做的一切有價值,能夠連接城市和鄉村,真正把鄉村生産力轉化為價值。
自然公社發展非常快,現在已經有三萬多名會員。他們中有藝術家、攝影師和設計師,也有教師、網店店主和資深媒體人。有些人情願放棄五六十萬的年薪來自然公社和張書雁一同創業、尋找。
團隊通過主動發掘農村産品和手工藝人,進一步溝通、打撈出每一個産品的故事脈絡,借助設計師的力量把各地的原生态農産品、傳統文化、傳統手藝再設計,然後通過淘寶、微信等渠道進行傳播售賣。
一個柿子讓古村落複活
沿坑嶺頭村擁有浙江省最大的古柿子樹群,生長着182株樹齡在200到300年的野生柿子樹,當地人稱作“金棗柿”。這個将近400人的小山村,幾乎每戶人家都會做一些柿幹增加收入。
每年10月底,各家各戶都會采摘柿子制幹。售賣時節,淩晨三點多就得起床,挑着兩擔沉甸甸的柿幹,走上五個多小時到城裡兜售。有時候,還得在城裡住一晚才能賣完。
最早發現這個村莊的是美術老師李躍亮。小小的沿坑嶺頭村鑲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古樸而靜默。紅灰相間的屋瓦,泥木結構的老房,雜草叢生的籬笆,漸漸老去的山民……這片鄉土仿佛已被時光遺忘。
一個夏天,李躍亮來到沿坑嶺頭村寫生。在雲霧升騰的清晨,當陽光投射到山坳時,李躍亮用畫筆描摹出古村落的濃綠。秋天,再次來到這裡,隻見房前屋後的大樹上挂滿紅彤彤的柿子,農人忙着采摘晾曬,古村被染上了獨特的金黃色。冬天,古樹葉落,大雪紛飛,老宅和田野被覆蓋上一層白雪,又是别樣風情。
李躍亮用畫筆記錄着沿坑嶺頭村的風景,令他想不到的是,此時的沿坑嶺頭村已走在消失的邊緣。2013年夏,整整一個多月,村委會主任葉慶春一門心思忙着一件事:聽取村民意見,聯系縣鄉有關部門,推進整村搬遷。
李躍亮急了,立即找到張書雁,看能否拯救古村。張書雁将金棗柿帶給朋友品嘗,獲得一緻好評。于是,自然公社專門為金棗柿成立了一個16人的團隊,用20天時間對金棗柿進行溯源、創意和推廣,還派專人趕赴安徽收集草木紙樣本,用最原始的生态手工造紙材料對金棗柿進行包裝。
張書雁從1萬斤柿子中甄選出1500斤投放市場,超過50人參與産品的質檢、品控、包裝和物流。還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詳盡地介紹了柿子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以及當地的人文風俗。最後,以李躍亮與古村結緣的故事将金棗柿推向市場。僅僅25天,幾千盒銷售一空。
菜市場上6元一斤的野生柿子幹,經過包裝設計成為68元的禮品裝。雅緻的禮盒裡包含了最初的味道,而收益直接改善了農戶的生活。
後面的事讓張書雁沒有想到。李躍亮在自然公社的啟發下,利用當地風景的優勢,組織畫家來寫生,使沿坑嶺頭村成了藝術家的寫生基地。來的人多了,就要有住的地方,家家戶戶發展起民宿。高山上,夜晚路燈亮起,無線網絡全覆蓋。秋天時,村民們摘下紅彤彤的柿子,懸挂在屋檐下,把造型獨特的南瓜放置在客房的窗台。主動打掃房前屋後,不留衛生死角。就連與客人說話,語氣語調都發生了變化。
2014年,沿坑嶺頭村獲評“中國傳統古村落”。村裡開了一次村民大會,大家決定了三件事:一、全村老房子一幢不拆,嚴格保護;二、動員更多人回鄉創業;三、做個村莊規劃,想方設法讓村子更漂亮。
傳播一種生活方式
張書雁的發現之旅仍在繼續。蒼南的古桑柚、侗族的草木染手帕、黟縣的青竹刀都是過去一年發掘的成果。
彩色水印拓在肌理分明的泾縣宣紙之上,打開後一件件翻看,時間仿佛就這樣慢了下來;“梁上茶”是浙南古村裡農民自己喝的茶,存十幾年,放置在梁上,想喝時就拿下來倒出來一些。并不那麼精緻的茶葉,經過沉澱有了歲月的味道;“山裡的時光”是一包高山農家紅薯幹,金黃色,甜蜜的口感像極了小時候奶奶塞到嘴裡的吃食,不高高在上,就是簡簡單單的味道;“遲稻”來自景甯四格村,是當地的原始種子,濃稠香甜,炊飯熬粥皆相宜。
“靛藍方巾”的技術來自黔東南的植物染,連縫邊的技術都來自非遺“蕭山花邊”的傳人。靛藍色沉穩均勻,縫邊則是一幅幅手作完成,針腳細密熨貼。輕撫方巾,柔軟厚實,樸素純粹。
還有“造物誌”的冊子,封面立言“莫忘初心,真我之堅持”。一篇篇文章紀錄了自然造物幾年來踏訪的古村、尋訪的傳人、交往的摯友,更有一路同行者的心迹斑斑。最後一張年畫則讓人忍俊不禁。八仙外形憨态可掬,感覺是自然造物工作室集體完成,每個人把自己的辛勞化作年畫中神仙的開懷一笑。
張書雁不喜歡把自然公社挖掘生産出來的産品叫“商品”,而是将之視為“藝術”。“藝術在古代隻是一種生活方式,自然公社隻是想傳播一些生活方式而已。”上線僅兩年的自然造物,2016年營業額做到了幾百萬,張書雁給公社定的目标是兩千萬。
除了改變很多村莊的生活,張書雁沒忘初衷,自費拍攝了《守藝人生》系列微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讓更多人能夠重新審視這些老手藝人的生存現狀。同時,他在高校發展社團會員,發起了“我愛我家鄉”薪火踐行計劃,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家鄉美好的人、事、物,跟着手藝人一起創作、傳承和分享。
責任編輯:陳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