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凱文·凱利/劉仲濤/譯文
1965年第一台打敗傳送帶的現代傳真機,研發耗費數百萬美元,但還是一文不值。第二台傳真機的出現,即刻就使第一台傳真機身價上漲,傳真有了市場。于是,傳真機就形成一個網絡。後來,出現的每一台傳真機,就會為已有的傳真機增值。
這就叫做“傳真效應”,蘊含的就是普及可以制造價值。
普及的強大力量在于,任何購買傳真機的人都成為了這一網絡的傳播者。擁有傳真機的人問:“你有傳真麼?你應該去買一個。”為什麼?如果你也購買了,他們所擁有的傳真機的價值又得以提高。并且一旦你成為傳真網絡中的一員,你也會開始與他人交流:“你有傳真(或者郵箱)麼?”每個新人加入網絡,便可以大大增加你的賬戶價值。
當你買一個傳真機時,你買的不隻是一個200美元的盒子,你買的是包含世界上其他傳真機的整個網絡,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這比單個傳真機的價值大得多。誠然,第一台傳真機耗費幾千美元并且隻與很少的其他機器有聯系,所以看起來并不值得。然而今天,花費200美元買到的傳真網絡可以價值20億美元。
在網絡經濟中,數量越多、越充分,價值也越高。
這個概念與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兩個基本公理相抵觸。第一個久遠卻仍然适用的公理是:稀缺價值。工業時代财富的标志——鑽石、金子、石油和大學文憑,這些東西因為稀缺而變得珍貴。
第二個衆所周知的公理是,當事物數量變得充分飽和時,它們就會貶值。比如地毯就是這樣。它們曾經是罕見的手工制作品,但當它們可以靠成千上萬的機器編織而成時,便不再是地位的象征。這就是所謂的飽和法則:數量的增加會降低事物的價值。
網絡的邏輯颠倒了這條工業法則。在網絡經濟中,價值來源于普及,就像普及會增加傳真機的價值一樣。能量來源于數量的充足。副本是便宜的,就讓它們繁殖吧。
自從古登堡發明活版印刷,我們開始意識到無形的東西也可以輕易被複制。這降低了每一個副本的價值。而增值的是副本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在網絡中互相關聯。即使參與者數目增長很少,關系的價值也會直線上升。
我們都知道系統的初期階段的确需要封閉和隔離,但是,要積累更多的财富,是需要對外開放的。每當一個封閉系統開放,它就開始更直接地與其他系統交流,于是,也得到了這些系統所帶來的價值。摘自《新經濟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