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文1918年,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了.."/>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勞而不獲與不勞而獲

勞而不獲與不勞而獲

時間:2024-11-07 04:23:27


    張君燕/文

1918年,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了征集歌謠的運動,征集各地的民歌,并按日在《北大日刊》上發表一二首。當時,顧颉剛在北大本科讀哲學,他對古史、民俗等文化有着很濃厚的興趣,時值他的夫人病逝,在家閑居,便收集起歌謠來。開始的時候,他在家裡收集,逐漸向鄰居親友收集,後來幹脆到各地去考查收集。

有一次,顧颉剛來到了一個山腳下,他聽人說山裡面有很多自然的小村落,那裡的人是在多年前從各地逃難至此的。所以,那裡的老人知道很多有關其他方言、謎語、諺語、唱本、風俗、宗教等方面的歌謠和資料。可惜,他辛辛苦苦地走訪了一圈,卻一無所獲,山裡的老人似乎對他有戒心,總是不能暢所欲言。他隻好遺憾地回去,路過之前他休息的地方時,一位老人攔住了他:“我這裡有一些之前收集的資料,可能不太準确,但總比你空着手回去好吧。”沒想到顧颉剛卻擺了擺手,迎着老人不解的目光,他說:“我會再來的,哪怕勞而不獲,也不能不勞而獲呀。”聽了他的話,老人由衷地點了點頭。

之後,顧颉剛又親自跋涉到了那個小山村,幾次真誠地交流之後,終于取得了老人們的信任,他因此也收集到了很多寶貴的歌謠方面的一手資料。後來,顧颉剛收集的歌謠集子《吳歌甲集》于1926年出版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影響力。劉半農也笑言,顧颉剛搶穩了“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

顧颉剛曾寫字一副:甯可勞而不獲,不可不勞而獲,以此存心,乃有事業可言。其實,為人處世,“不勞而獲”收獲的隻是片面的、短暫的東西,并不能長久。而有時“勞而不獲”卻不是真的“不獲”,有了這樣的信念并堅持下去,我們收獲得将會更多。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