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企業文化》王永/文我在東京中小企業促.."/>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和日企的差距

我們和日企的差距

時間:2024-11-07 04:21:26


    摘自《企業文化》

王永/文

我在東京中小企業促進中心考察的時候,帶領我們參觀的日方代表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中國人太厲害了,你們的學習能力太強了,就像跑步一樣,我們在前面跑,你們在後面追,你們追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擔心被你們追上,我們就不得不創新。要創新,就必須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須提高價格,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殘酷的競争中保持微弱的優勢,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必須專注,必須創新,必須精益求精,都是你們逼的呀。”

技術不是先進設備

在中國企業家眼裡,技術基本上等于先進的設備。中國老闆的設備一個比一個買得先進,卻舍不得花錢培訓技術員,而培訓全員的老闆則更少。聽過一個故事:一位家具公司的老闆,很大氣地花了750萬買了一台日本的設備,卻舍不得花費40萬培訓技師,以緻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機器搞壞,隻有再花50萬去修。

日本人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他們買設備可能精打細算,但是學習技術比較舍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舍得花錢和精力。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我們的設備是100分,他們的設備可能是80分;我們用的能力可能隻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這樣100×30%,隻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們用80分的設備,卻勝過我們100分的設備,這就是技術的差距,也是軟實力的差距。所以,設備并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技術的關鍵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員掌握。

如果一個企業長期從事某一種産品的設計和生産,他們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就一定越來越系統和深入,優勢也就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新的進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趕超,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的差距,還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表面看得懂,根本學不會,更是堅持不了。日本人要求每天車間的地闆墩十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清潔和産品的品質。日本人聽了以後,保證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堅持不懈。我們頭三天十次沒問題,一個星期過去,十次就變八次,慢慢地八次變五次,五次變兩次,最後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證不了。我們連一個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能堅持幹好,導緻很多的技術指标就這樣在自我松懈中變形,進而影響産品的品質和企業信譽。

速度不是粗制濫造

中國人做事特别喜歡追求速度,急功近利極為嚴重,喜歡講究立竿見影。而我們的導遊英子介紹說,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闆,但背後是嚴謹、精細、執着、精益求精。中國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後是小聰明,偷工減料,自以為是,粗制濫造。所以,日本經濟的發展還是走在我們的前面,而且運行質量比我們要好得多。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豐田、佳能等等,都花了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來打造,而中國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場化的品牌屈指數來不過二三十年。所以,我們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心專意地發展。這樣,再過五十年,中國肯定會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國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就很難出現世界級品牌。

曾經有一個客戶,是河北奔亞服飾,他的老闆很沮喪地告訴我:“我們廠以前和天津的大維制衣規模差不多,生意比他們的好,訂單做不過來,我們覺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這時,大維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各種途徑塑造自己的品牌。現在的情景是,同樣一件襯衫,打上‘大維’的能賣好幾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我們的品牌隻能賣幾十上百元,品質、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樣。”奔亞的老闆現在知道錯了,想奮起直追,但是代價多大,可想而知。

規則不能耍小聰明

所謂“規則”,就是規定和法則。在這方面,中國人總是比日本人“聰明”太多,總可以找到規則的漏洞,總要耍點小聰明。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看起來很傻,隻懂得死心塌地地嚴格遵照執行。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這一點和中國人經常遲到——飛機總是誤點、約會總要遲到,而且有層出不窮的理由不同。

此外,日本人之間都是文質彬彬,即使對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時也是特别尊重地點頭哈腰。剛開始我還真不習慣,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假。後來才發現,他們這種客氣是發自内心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