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根/文
汶陽之田是指今天泰安東南、大汶河北岸的一片土地。春秋時代,汶陽之田在齊魯兩國之間多次易手,它的易手除了與戰争相關外,還與大國威信的确立與喪失密切相關。
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叛亂,齊桓公出頭替宋國平叛,然後與宋、陳、蔡、邾等國在北杏會盟,這次會盟是齊桓公主持的首次會盟。當時魯國的附庸國遂國不肯參加會盟,齊國便出兵滅了遂國。齊國又出兵伐魯,奪取了汶陽之田。魯莊公獻出遂地求和,齊桓公答應。兩國遂在柯地會盟。會盟之際,魯将曹沫拿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被劫持之下,齊桓公隻好答應歸還侵占的魯國汶陽之田。事後齊桓公想反悔,管仲勸齊桓公說,您在被劫持的時候答應歸還人家的土地,現在又要反悔,這是“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最後,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将汶陽之田歸還了魯國,齊桓公由此就在諸侯之中留下了守信用、有德行的好名聲。
近百年之後,公元前589年,齊國再次攻打魯國,奪取“龍地”,龍地就是今天泰安東南的一大片土地,汶陽之田亦在其中。當時,晉國是中原霸主,魯國遂向晉國求救。于是晉國出兵伐齊,在鞍地打敗了齊國軍隊,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鞍之戰”。“鞍之戰”以後,齊國向晉國臣服,晉國把從齊國奪得的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但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鞍之戰”失敗之後,齊頃公(他在鞍之戰中差點被活捉)回到齊國,“吊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很有點卧薪嘗膽的味道。這個情況傳到了晉國,晉景公知道後就對齊頃公動了恻隐之心,他說:“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于是決定把從齊國奪取的土地全部還回。這塊土地本來說好了給魯國,現在卻又說給齊國,這不是瞎折騰嗎?于是,“諸侯貳于晉”,各諸侯國覺得晉國不守信用,不想承認它的盟主地位了。結果,“晉人懼,會于蒲”,晉人害怕了,在蒲地(今河南長垣縣)再次會盟,重新表達“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美好願望。但這次蒲地之盟,吳國就沒有來參加——吳國已經不承認晉國諸侯霸主的地位了。
一塊汶陽之田,齊桓公靠着它在諸侯中确立了恪守信用的良好形象,日後成了春秋首霸。晉國卻因為胡亂劃撥這塊土地而失去了諸侯國的信任。“人無信而不立”,信用、信譽等美好德行有時比土地和财富更加重要。汶陽之田的這兩段曆史從正反兩個方面印證了這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