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自相矛盾才是第一等智慧

自相矛盾才是第一等智慧

時間:2024-11-07 02:22:15

“我在說謊”這句話是不是謊言?同樣,如果說它是謊言,那它是實話;如果說它是實話,那它是謊言。

人們重視一緻性。言行一緻,前後一緻,無論曆經什麼處境,我們要求一個人得始終如一,做得到就是信人,做不到就是僞君子,而僞君子比真小人還要壞,因為真小人好歹還有個一緻性。對一緻性的愛好甚至超越了善舉惡行之分。

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比如說,現代社會重視多元,主張寬容。這本來很好,但推到極處,問題就來了:對于不寬容,要不要寬容?這是一個悖論:如果回答“要”,那麼對不寬容的寬容,導向不寬容;如果回答“不要”,那麼對不寬容的不寬容,也是一種不寬容。無論“要”還是“不要”,一緻性在哪裡?

了解思想史的話,對這一悖論不應感到陌生。它與經典的說謊者悖論如出一轍。“我在說謊”這句話是不是謊言?同樣,如果說它是謊言,那它是實話;如果說它是實話,那它是謊言。

這些自指的悖論看起來是文字遊戲,然而并不是。

1903年,德國大邏輯學家弗雷格收到了來自羅素的一封信,此時,弗雷格将數學還原為集合論的巨著已經付印,羅素在這封信中問道:有些集合本身是自己的子集,有些則不是;那麼,那些由不是自己子集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不是自己的子集?

看起來有些繞,好在有一個通俗版的羅素悖論:村裡隻有一位理發師,隻給那些不給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那麼,他給不給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胡子,那麼他就得給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給自己刮胡子,那麼他就不能給自己刮胡子。

這封來信,摧毀了弗雷格用邏輯學和集合論為數學奠基的嘗試。弗雷格匆忙在已付印的書裡加了一條腳注:“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再沒有在其學術大廈完工時發現基礎已被動搖更慘,而這就是我在本書付梓之時收到羅素來信後的處境。”

多麼誠實,多麼心酸。對數學的打擊沒有完。又過20年,另一位大邏輯學家哥德爾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不完全定理:證明,哪怕是一個在普通人眼中相當簡單的算術系統,如果是一緻的,那麼必定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如果凡是推導出來的算術命題都是真的,那麼有些算術命題是無法證明的。

哥德爾定理的直觀含義仍是前面提到的這組悖論,他的天才在于為此找到了數學表達。

算術尚且如此,人事又怎能強求?

“你媽和你媳婦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這不是自指,不是嵌套,也還沒有悖論,隻是人生難題,可是接着看。“你媳婦和你孩子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你孩子和你媽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人生無數難題,我不信你總能做出一緻的選擇。人格無數重,平常事大多無可無不可,但在不得不做出困難決策的那一瞬間,一狠心一跺腳,收斂到一個選擇,這是人生的量子力學,誰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能嚴絲合縫。

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由是說:我們做什麼事,不是因為我們本質上是什麼人,而是反過來,做什麼事使自己成為什麼人。更進一層: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自己做什麼事來推測自己是什麼人。人格是層積的,有褶皺有裂縫,那又有什麼關系?

摘自《當代青年》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