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加快了清政府的覆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武昌起義之所以能夠爆發,源于230個字。
《辛醜條約》簽訂之後,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迫于國内外的壓力,允許民衆辦報,由詹大悲創辦的《大江報》應運而生。不過有識之士都明白,“言論自由”不過是朝廷欺騙老百姓的表演。
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政府進一步打壓民間報紙,禁令如毛,動辄以言論違法入罪,迫害革命文人。一天,同盟會會員黃侃從北京來到武漢,詹大悲針對當時一些改良派提出的“和平改革方案”,請黃侃為《大江報》寫一篇時評。趁着醉意,黃侃不假思索地寫下了一篇僅有230字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的評論:“中國情勢,事事皆現死機,處處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夢,不知死期之将至。長日如年,昏沉虛度,軟癰一朵,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人之陳夢,亡國奴之官銜,形見人人歡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則之大亂,予人民以深創劇痛,使至于絕地,而頓易其亡國之觀念,是亦無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嗚呼,愛國之志士乎,救國之健兒乎,和平已無望矣!國危如是,男兒死耳,好自為之,毋令黃祖呼佞而已”。
詹大悲看到這篇時評不禁連連贊歎,第二天便将文章發表在《大江報》上。文章見報後掀起了軒然大波,各地老百姓看見文章後對清政府義憤填膺。為了壓制社會輿論,清政府下令逮捕了詹大悲,并且查封了《大江報》,沒想到更加激怒了群衆。懾于民憤,清政府不得不對詹大悲從輕處判。與此同時,沉默的火山終于爆發,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
辛亥革命後,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和中國社會變革,“時評中興”的作用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