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揣摩“上意”

揣摩“上意”

時間:2024-11-07 12:03:59

摘自作者博客

有位高管,就情商問題向其部屬講述嶽飛為什麼會冤死風波亭,暗示并開導他不能隻埋頭拉車,不知揣摩上意。

“揣摩”二字很形象,既有忖度之心,也有探究之意,無非是用心琢磨而已。由于攻心術較之其他公關策略性價比高,揣摩上司意圖,就成為職場中人争取上位的首選策略。作為心機或心計,揣摩上意的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官場那些老謀深算的投機鑽營者。

在我國古代,一向有“伴君如伴虎”之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君王的心思難測,揣摩起來風險系數高,對脾氣皆大歡喜,搞擰了龍顔大怒。齊威王夫人去世,打算在姬妃中再選一位。田嬰想知道齊威王最愛哪位姬妃,又不便明問,就請人做了十隻珠玉耳環,呈送給齊威王賞賜姬妃,其中一隻打造得尤為精緻。第二天,待這些姬妃來到宮殿時,田嬰一眼就看到了有位姬妃佩戴着那隻顯眼的珠玉耳環,就建議齊威王選她為後。齊威王一聽,正中下懷,連連首肯。田嬰這家夥足夠精明,大膽設想于前,小心求證于後,不過略施小計,就鎖定了齊威王心儀之人,而且毋須國君啟齒,就把他想要的那盤菜給端了上來,可謂用心良苦。

如果說田嬰揣摩上意是為投上所好,那麼,隰斯彌揣摩上意則是為避上所諱。春秋末年,大夫隰斯彌有次拜見齊相田常,兩人登上田氏家中高台舉目四眺,但見三面了無屏障,唯有南面隰斯彌家的高樹遮擋了視線,田常一言不發。隰斯彌回家後,就讓人砍伐那些樹木。剛砍了幾斧,隰斯彌又急忙制止。見家人不解,隰斯彌說,田常正在籌劃篡國大事,這是他不想讓人知道的。不伐樹,我沒任何罪過;倘因伐樹讓田常覺得我能察知他的心事,那我的處境就危險啦。比起田嬰來,隰斯彌的精明更勝一籌。

縱覽史書記載,田嬰、隰斯彌這樣的人很多,但也不乏逆鱗建言之士。他們知上意卻不盲目迎合,甯肯貶抑受屈,也要犯顔直谏,為民請命。明代永樂初年,京城對民風民俗的探察和處治很嚴。有個小孩因毆打祖母入獄,刑部主事李厚審訊後認為,這孩子年幼無知,并非有意毆打祖母,于是就上疏請求體諒寬宥。皇上不予準奏,就哭着繼續上疏。第二天,皇上用筷子親測這個兒童,說他既然能分清左右,怎能說是無知呢?于是就貶李厚為安南掾。三年後,皇上情知自己錯了,就調任他為吏部主事。

那些精于揣摩上意的人,看似想上司之所想,卻不見得是為上司着想,多半是為自己的前程着想。摸準了上司的心思,辦事就有了底數,即便不能升遷,也不至于犯渾、招禍。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門,揣摩上意的行為之所以會有市場,症結不在人事而是制度,根源在于權力運行不公開、不透明、不規範。如果說權力尋租是賣方市場,那麼,買方市場的人為了中标而賺好處,就必然會去摸清賣方底牌,揣摩上意的行為莫不如此。

在法規制度日臻完善的大環境下,舉國上下都要求政務公開,打造“沒有圍牆的政府”,就是為了面向大衆,接受監督,規範權力運行。但在社會轉型、制度轉軌過程中,由于體制内出現的裂縫和漏洞未能及時修複,體制外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悄然流行,就為權力尋租造成了可乘之機。

為了規範權力運行,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将權力關進籠子裡。封閉權力尋租通道是個好辦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亂作為的問題管住了,不作為的問題怎麼辦?更為奏效的制度設計,是在公開透明、監管有序的法規約束下,讓權力在既定的軌道上運行。這樣一來,任何使它偏離軌道的企圖都将是徒勞的,要麼撞車,要麼翻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