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聞外的美國

新聞外的美國

時間:2024-11-06 10:15:57

抵達美國亞特蘭大市的第一天,是周日。我和老陳饑腸辘辘,而城市空曠寂靜——飯店都關門了。

這時候,一家快餐店老闆娘如觀世音菩薩下凡一般,出現在街對面的玻璃窗内。

“我們今天不營業。”面對我的詢問,她思索了片刻,“不過,進來吧,我給你們做點吃的。”她特驕傲地推薦了店裡的綠咖喱蝦拌米粉,也不肯收我們的錢。

另一天,等出租車的那會兒工夫,酒店門童跟我們聊了兩句,聽說老陳是來美國讀書的,告别的時候,他不收我們的小費,還叮囑說:“把錢留着好好上學。”一時間,讓人有點恍惚,仿佛穿越到了“雷鋒時代”。

還有上周五,我走在校園裡,突然一個陌生人很開心地與我擊掌,說:“周末快樂!”

這就像跌進了一個異次元世界。來美國後,我一度不适應每天撞見那麼多沒事兒就笑的臉龐。

其實不應該對此太驚訝。畢竟,2011年,我離開英國前的最後一段對話,就是跟一個熱心得像從童話世界中走出來的英國大媽說的。至今我仍記得她瞪大眼睛問我:“不,這是巧克力啊,你應該帶回去跟你的家裡人分享,怎麼能扔?”

10分鐘前她明明還一臉淡然地告訴我:“行李超重了,你得拿掉一點兒東西。”

那袋廉價巧克力是大減價的時候在超市裡買的,大約3英鎊,而它讓這位機場大媽成了我的同盟。她利索地把巧克力塞進一個塑料袋,然後叮囑我:“帶進去,給安檢的人看,他們不會攔你的。”

當時,我并不敢挑釁“手提行李不許多于一個”的規則。但前幾天,聽在美國認識的朋友回憶,她最難忘的經曆之一,是老公在自由女神像下向她求婚,旁邊的朋友還變戲法似的變出一瓶香槟——自由女神像附近可是安檢極為嚴苛的重點場所,液體根本不能帶進去。據說,這幾個年輕人向安檢人員說明是為求婚準備的香槟,這瓶酒居然就平安無事地過了一道道安檢。

大洋那一頭的人民對規則的重視,是新聞裡司空見慣的内容,可是這些曾經與我相遇的人,都在挑戰着規則和我的認知。

那個帶着香槟去自由女神像前求婚的美國小夥亨利曾問我:“昉苨,中國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我聽說,北京的房價很高、道路很堵,年輕人生活壓力很大。”這位博士一臉認真地分析道,“所以,是不是說,一個在北京市中心餐館裡當服務員的外地年輕人,每天下班之後得再開車兩三個小時,才能回到位于郊外的房子裡?”

我一時竟不知道怎樣回複——群租房聽說過嗎?購車資格是想搖号就能搖到的?能開車上下班還叫生活壓力大?

類似的經曆多了,我忍不住琢磨起一件事兒。如今這個時代,人們很容易就會以為自己了解海外。畢竟,異國發生的許多新聞幾乎都能同步傳回國内,社交媒體上的公衆号都能圍繞熱點分析得頭頭是道。然而,就像老話說的,人往往隻看見紙上的墨點,卻忽視了更大片的白色。媒體對準“墨點”下功夫是其天性,誰又知道更大面積的“白紙”是怎樣的白?

我最沒想到的,是曾經在大不列颠經受過一年新聞專業的洗禮,又回國專注報道國際新聞一年多的自己,到了美國,還是驚訝,還是時不時地大跌眼鏡。

我對本地人司空見慣的許多細節都會目瞪口呆:PM2.5指數是6,本地軟件給出的評級是“良好”;超市裡的衛生巾包裝上印着女性跑步、遊泳,運動得熱火朝天的場面;大學的食堂内外設置了許許多多帶插座的桌椅、沙發,乃至可以躺着睡一覺的彩色大抱枕;口袋裡的手機偶爾會響起警報聲,有時候是報告附近有小孩被拐帶,請所有人幫忙尋找,有時候是政府發布的災害警報。也并沒有多麼稀罕,隻是每個細節都讓生活好了一點點。

夏季的某一天,在收到洪水警報一個小時後,一場瓢潑大雨砸到了我們住的小區。

地面沒有積水,街上則空無一人。我忍不住想起數年前在北京經曆過的一場著名的大雨,自己在淹到腳踝的水中歡快地蹦跳,并不知道不遠處許多人正困在立交橋下的積水中。如果當時每個人的手機也都能提前一小時凄厲地怪叫一聲,事情又會怎樣發展?

(林濤摘自《中國青年報》2017年1月4日,劉宏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