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做個“淡定媽”有多難

做個“淡定媽”有多難

時間:2024-11-06 09:59:50

不知從何時起,教育成了城市人最樂意交流卻又最煩惱的話題,焦慮情緒像感冒病毒一樣,在一對又一對年輕父母中間傳播。

深究起來,中國的教育焦慮情緒,大多存在于社會的中間階層。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的紅利時期,經濟上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實現财務自由;他們深感奮鬥的重要性,希望孩子有更強的競争力,但又不願孩子太苦。

可怕的家長群

終于熬到淩晨1點,32歲的唐太太披上大衣出門,開車向市中心進發。到達一座商務樓的樓下時,已經有五六個人在排隊,唐太太趕緊停好車,加入隊伍。淩晨4點,30個名額被一搶而光。唐太太拿到号,内心滿是勝利感,沒拿到号的家長則一片哀歎。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竟然當場大哭起來。第二天,唐先生把太太為女兒排隊報幼升小培訓班的經曆曬到朋友圈。

唐先生家住浙江省的某城市,女兒幼兒園大班即将畢業,夫妻倆對對口的公辦學校不甚滿意,準備讓女兒上一家民辦小學。要上民辦小學,就得應對民辦小學的入學面試,學校怎麼考,唐先生心裡沒底。為此,他和太太決定給孩子報一個幼小銜接班。所謂“幼小銜接”,真實的意思是“幫你準備民辦小學面試”。這類培訓機構都是商業機構,瞄準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自從孩子進入大班,唐先生明顯地感受到,太太對教育的關注可以說是“異乎尋常”。“她手機上有好幾個家長群:幼兒園同學家長群、畫畫班家長群、英語班家長群,還有其他一些莫名其妙加入的家長群。”家長群最熱鬧的時間大約是每天晚上9點半以後,各家小孩都睡了,父母們開始在群裡讨論。

“玲玲媽,你們在學擊劍是吧?這個幾歲能學?貴不貴啊?”

“我這裡有一套幼兒英文學習原版的教材,分享給大家。”

“我朋友說拼音一定要在小學前學會,否則一年級跟不上。”

……唐太太所在的家長群裡,上面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出現。就算一天兩天能忽略,沒幾個人能頂住日複一日的影響。于是,大多數家長心裡有了自己的盤算:奧數不學不行,體育也得學一樣,公辦小學是不能讀了,還是朝着民辦努力吧……家長群,幾乎成為焦慮病毒的擴散地,家長們越讨論越慌張。

心理學專家陳默關注教育焦慮多年,她說教育焦慮的擴散,與微信的誕生時間正好契合。加入微信群成為都市年輕人熱衷的社交方式,家長群給父母提供了最為便利的交流空間,但也讓家長們在比較中陷入慌亂。

在網絡社交工具誕生之前,家長之間并非沒有比較,但是,這種比較受到了人際關系和物理空間的限制,媽媽們頂多能拿“隔壁家小孩”“同事的孩子”做比較。而如今,家長群中住着幾十個、上百個“别人家的孩子”,個個都那麼“優秀”,你敢原地觀望嗎?

就這樣,在家長群的牽引下,家長們相互簇擁着走上了搶跑之路。

一邊罵一邊補

搶跑之前糾結是否要搶跑,一旦加入搶跑大軍,焦慮并非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在中國,所謂“搶跑”,指的是學得過早或者學得過多。那些過去認為小學階段才應該掌握的技能,很多小朋友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比如拼音、識字、數學,等等。而學得多,指的是在學校教育之外,讓孩子參加太多的課外學習。

從另一個側面看,搶跑也可以算是中國新一代家長的“僞煩惱”,因為課外培訓幾乎都由商業機構提供,費用不菲,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做支撐,家長們也就不必煩惱了。

然而,有能力選擇也不等于會選擇,站在搶跑大軍中間,新一代家長卻發了愁:對于該怎樣搶跑,他們毫無經驗。中國“70後”“80後”的童年,正處于國家經濟起步的階段,假如父母是雙職工,往往忙于應付工作,而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隻能把教育的責任委托給學校,由學校全權負責。所以,這一代人所經曆的“教育”等同于“上學”,除了上學以外,“70後”“80後”大多數是在弄堂裡、馬路邊甚至田野中與同齡人混大的。沒有人告訴這一代父母,教育除了“上學”以外還有其他的内容。所以,這些“70後”“80後”隻能從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家長群中去尋找答案。

田老師是上海一所民辦小學的數學老師。平常,田老師是家長們眼中的教育專家,有任何問題,家長們總希望能從她這裡得到答案。兩年前,田老師自己的女兒出生,這個平常總要學生家長“淡定些”的老師,突然發現自己也難以淡定了。

上個月,田老師向一家早教機構交了将近2萬元的費用,這樣,女兒就可以每天到早教機構去接受半天的“教育”。“你自己就是老師,英語、數學、認字自己教綽綽有餘,幹嗎還要花錢去上早教?”常有同事如此問她。但她相信,如果别人的孩子都從早教中有所收獲,那麼她也完全可以花2萬元給自己的女兒一個機會試一試。

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田老師這樣的家長,這幾年,從早教培訓到中小學課外補習班,商業教育培訓機構可謂迎來了“夏天”。看看大城市的各個商業中心就知道,有培訓機構的樓層總是人氣旺盛。

當然,商業培訓機構在中國的火爆,有其特殊的原因。中國家庭獨生子女多,孩子由老人照顧,父母都工作,沒有更多家庭教育的時間。因此,很多家長給孩子報早教班、培訓班,很大部分的動機是給小朋友尋找玩伴,順便接受教育。

但是,在正常的需求之外,煽動焦慮、誇大競争,也是很多商業培訓機構的經營之道。

學會做家長

面對太多的選擇,面對太多的信息,新一代家長迷茫了,他們時時刻刻在關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幹什麼,卻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特質,很少去想,眼前的這個小朋友需要什麼、适合什麼。

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楊國順給筆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老朋友的女兒小逸讀高三的時候,夫妻二人找到楊老師咨詢,希望他能解答兩人的煩惱。楊老師發現,小逸正在看一些家長認為“灰色”的書籍,比如《盜墓筆記》《1Q48》《人性論》《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即将高考,他們很擔心女兒意志消沉,不能考上令人滿意的大學。聽了老朋友的介紹,楊國順老師要求與小逸見面談一談。

見到小逸,楊國順發現這個女孩子表現得很有防備心理,似乎不願意與他交流。楊老師挑起話頭,問小逸:“《盜墓筆記》講的是什麼故事?為什麼好看?”還跟她讨論西方哲學,談哲學史上的名人。說到這些,小逸立馬神采奕奕,滔滔不絕。經過這次交談,楊國順發現,小逸是一個在哲學上頗有研究和見地的孩子,她思考的深度,甚至超過成年人。

談話後,楊國順給老朋友留言:“與你女兒交流,我感覺她有獨特的思考,并有自己思考後的判斷;她有自信,并有自信中的深沉;她有敏銳的智慧,并在智慧中堅持。請轉告她,她一定會成為最好的自己,你們做家長的也應當相信她。”聽了楊國順老師的一番言辭,小逸父母總算放心了,家庭氛圍也好了很多。當年,小逸如願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這個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家長的焦慮,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意願發展,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潛力,家長需要學會尊重和接受孩子的選擇。

學習奧數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楊國順告訴筆者,上海市一位資深的數學特級教師說:“一個年級8個班,300多名學生中,真正适合學習奧數的,隻有三四人。”按照這位老師的說法,人群中隻有1%的人适合學習奧數,但看看我們的身邊,報讀奧數班的人數一定大大超過了這個比例。“奧數學習不能異化,有少部分學生适合學奧數,所以禁止奧數培訓是不對的;但如果人人都要去學奧數,隻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家長在心中要評估自己孩子的情況,做出理性的選擇。”楊國順說。

當然,很多家長會說,為孩子減壓說起來容易,升學壓力如此之大,家長怎麼可能心态輕松?

陳默告訴筆者,這些年,在一些學校,校内的競争氛圍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過去,她聽到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情況集中在高中階段,後來,越來越多的初中生甚至小學生,也會因學業壓力而做出極端行為。“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偶爾去參加比賽,都會感到緊張,如果一個學生每天上學都像是去參加比賽,那種感受是什麼樣的?”

“你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這個問題。在普遍焦慮的社會環境下,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許難以避免,但家長們如果能時時提醒自己想想這個問題,也許會得到一個更加理智的答案。

(趙紅星摘自《新民周刊》2017年第2期,本刊有删節,勾犇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