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看到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給他孫子提出的忠告:
今天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推到明天;自己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麻煩别人;絕不要花還沒有到手的錢;絕不能貪圖便宜購買你不需要的東西;絕對不要驕傲,那比饑餓和寒冷更有害;不要貪食,吃得過少不會使人懊悔;不要做勉強的事情,隻有心甘情願才能把事情做好;對于還沒發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擾;凡事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當你氣惱時,先數到10再說,如果還是氣惱,那就數到100。
當時看到這段文字,正合吾意,立即抄錄下來,按照忠告去做。
而後來我又有幸讀到美國矽谷著名的股票經紀人約翰·丹佛相反的言論: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結果,尤其是買股票的時候;别人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自己動手去做,隻有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才值得做;如果可以花别人的錢來為自己賺錢,就絕對不從自己口袋裡掏一個子兒;我經常在商店打折時去買很多東西,哪怕那些東西現在用不着,可總有用得着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有什麼不對呢?我看不出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驕傲;我從來不認為節食這麼無聊的話題有什麼值得讨論的,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喜歡美好的食物;我常常不得不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還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我常常預測災難的發生,哪怕那個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在别人看來幾乎為零;我認為隻要目标确定了,就不惜代價去實現它,過于講究方法,隻會延誤時機;我從不隐瞞我的個人愛好,以及我對别人的看法,尤其是當氣惱的時候,我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發洩出來。
一看就知道,這番話是針對傑斐遜的忠告而發的。兩人的看法大相徑庭,各有各的道理,同樣是人生智慧,沒有對錯之分。
我國有句老話叫“哀莫大于心死”。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可怕的是失去希望,人有了希望,才有寄托,才有奔頭。然而聶绀弩老先生卻說過另外一句話:“哀莫大于心不死”。這裡同樣有深邃的含義,不到一定的年紀是不會明白的。
這樣相左的看法,在我國古代就有不少。
唐朝開元年間,李林甫問一位禅師:“肉當食耶?不當食耶?”這個問題不大好回答。佛家廟堂當然是不開葷的,但是朝廷官員不可能像禁欲的和尚。既不可叫李林甫不吃肉,也不可鼓勵他吃。禅師曰:“食是相公的祿,不食是相公的福。”實在是高!
衆所周知,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筆者在那裡旅遊時發現有不少海鮮店,不少人坐在桌旁大快朵頤,也有人買下即将被殺的魚蟹準備放生。是該進店吃呢,還是救下放生呢?我曾經看過的《觀音的秘密》一書中禅師早有明示:“救者慈悲,不救者解脫。”阿彌陀佛!各位看官,自己看着辦吧。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的。就拿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來說吧,中國女排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來拼搏,終于奪取金牌,體現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而誰能說連自己獲得銅牌時(并列第三)都不知情的“洪荒女神”傅園慧是來“打醬油”的?還有僅僅取得第四名,連獎牌都沒有的羽壇老将林丹不是英雄呢?“重在參與”,也是奧林匹克精神。
處世猶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行不通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學愚公移山,也可轉個彎,繞過障礙,隻要成功到達終點就行。有時候我們需要讓思維轉彎的智慧,還需要有“低頭”和“退步”的思維。唐末五代的契此,就是那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據說是彌勒佛的化身),有一首《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菩薩說的話,總有他的道理。前人的忠告基于前人的經驗和思考,這些人生智慧,有的隻适合于一方地域、一個時期或一類人。我們對問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抱怨玫瑰有刺,要為荊棘中有玫瑰而感恩。要将别人的經驗當作一盞燈,而自己才是走路的人。
(秋水長天摘自《江海晚報》2016年9月21日,邝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