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戰場
2016年,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國民總時間(GDT)。
3年來,人均每周上網時長變化趨于平緩,穩定在每周26.5小時。估計極限的數字是,有10億網民人均每天花5個小時上網。互聯網可以開采的國民總時間,大概為18250億個小時。
這将帶來商業上的巨變。
第一,時間會成為商業的終極戰場。
電影、視頻、遊戲、休閑、度假、直播,在時間維度上,它們都是競争對手。
時間戰場,變成了特别重要的一隻黑天鵝。
第二,消費者花的不僅僅是錢,他們為每一次消費支付時間。
2016年初,中國電影屏幕有3萬塊,到年底飙升到4萬塊。但整個電影票房從2015年的440億僅僅漲到了2016年的450億。
除了行業補貼停止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電影是一個要支付時間的消費品。
貓眼的老闆鄭志昊說,看電影不是碎片時間的支付,是整塊時間。做決定的難度越來越大,時間風險也越來越高。
第三,商機從空間轉向時間。
這一輪消費升級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體驗品。同樣是茶,他們不再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付錢,而會為了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付錢。
所有的體驗,本質上都是時間現象。
服務升級
互聯網讓所有的産業都必然向服務業演進。圍繞服務業進行的消費升級,也是我預判的下一個階段的消費類創業機會:讓用戶在自己的知識盲區裡能“放心”。
有一次我約朋友吃飯,讓和菜頭給建議。他說了很簡單的幾句話:
1.某潮汕牛肉火鍋。
2.我吃過10家,這家最好。
3.嚴格按照商家建議的時間涮肉,說4秒絕對不要用5秒。
4.調料隻許用醬油加點辣椒圈,絕對禁止用麻醬。
我願意為這樣的粗暴态度付費。所有這樣的服務,背後的精神就是7個字:你不用懂,聽我的。
這樣的服務升級,是2017年市場上的第二隻黑天鵝。
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來得又快又急,2016年,不管是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微軟,還是中國的BAT,不管原來的主營業務是什麼,大家都把重兵壓在了人工智能上。
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隻黑天鵝。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複制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人的能力有限,思維方式是盡量簡化,于是我們有“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樣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傳遞知識。但是機器的能力足夠強,它不需要把世界簡化了之後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實是讓世界恢複了原本的複雜性。
于是,運用機器思維的亞馬遜公司,它擁有3億用戶,就可以根據大數據運算出3億個結果,給每個人展示一家獨特的店。
第二,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反而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誰的數據更多、更精準,誰的技術怪獸就被喂養得更強。
過去我們以為,人工智能這一波機會是大公司獨享的機會,但是現在看起來,那些頂尖的算法工程師會出來創業,會進入新興公司和新興市場;那些計算能力已經通過雲技術變得人人可用;那些數據本來就不是大公司的。
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過去1萬年,人類的總趨勢是,在技術的幫助下,個體變得越來越強大,選擇變得越來越多元,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豐富。但是豐富到這個程度,就很尴尬了。因為我們看不過來,所以海量信息并沒有什麼價值。因此,公司們也在發生變化。
谷歌的邏輯起點本是要給予大家更豐富的世界、更強大的能力,但到了今天,這個邏輯倒轉過來了,它傾向于給你的信息越來越少,越來越逼近你實際的需求。你不用親自在信息的海洋裡遊泳。
我們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許是像财新傳媒主編王爍說的那樣,做智識的遊牧民族,看見哪裡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轉場到哪裡。
認知疊代
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我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世界是平的。
十幾年過去,我們卻發現,世界是碎的。互聯網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際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認同,甚至互不知道。
世界越來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值錢。
我們把這個力量稱之為共同的認知。
貓眼老闆鄭志昊說,投資的現狀是,大媽買黃金,“土豪”買資産,一流投資家買IP。IP是什麼?你以為是虛頭巴腦的知識産權嗎?它就是越來越稀缺的共同認知。
認知稅,成了2017年的第四隻黑天鵝。
搶認知會變成下一個戰場。誰能提出新認知,誰就将占領未來。
阿裡巴巴從2009年開始做“光棍節”,一直演化到後來的“雙十一”。從當年的5000萬營業額,做到2016年的1207億。馬雲生生地在全體中國人的腦子裡插進了一個認知。你說這是一個得逞的詭計,我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商業創造。
後真相
後真相的意思不是沒有真相,而是對這個世界來說,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事實。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最核心的變化是人們越來越不關心真相,而隻關心立場、态度和情緒。
之所以叫“後真相時代”,是因為真相太貴了。
過去,我們總說真理越辯越明,基于事實的論戰,總歸有對有錯。但大家看到的事實不同,認知的層級不同,是非對錯很難論定。
它帶來的真正危機是共同體危機——2017年的第五隻黑天鵝。
文明的進程不隻是财富的膨脹和個人的自由,其實還有一個堅定而強韌的線索,就是建立共同體,換句話說,就是怎樣定義“我們”。知道我們是誰,協作才能展開,财富才能積累,安全才能獲得,尊嚴才能建構。
後真相時代正在不斷地削弱我們的共同體意識,而這正是我們的文明之錨。
那麼認知會成為構建共同體的依據嗎?不會,因為它太脆弱,且每個人的認知成長都不同步。
但創業者們之間的共同體,在這個時代卻凸顯了出來。
隻要你正在試圖通過提升自我的認知,試圖構建全新的合作,試圖探索不同的可能,你就是創業者。
在所有時代的探險者群體中,都會自然形成守望相助、無私分享的倫理。因為内心太孤獨,風險太難測,多一點信息,就多一分勝算;少一次協作,就少一次生機。暫時的成敗,算不了什麼。一生的對手,也都值得尊敬。
這是創業者會成為一個共同體的根本原因。
(言一摘自“得到APP”,本刊有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