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鳥枝頭皆朋友,幼兒園裡皆朋友。小學同窗好友多;中學時代的同學大都講義氣,赤誠相見;大學時代知音漸稀,但相知者了解較深,感情彌笃。人生數十年,跋山涉水,出生入死,幸運與悲痛的各階段都會有惺惺相惜的同路人、知己。但峰回路轉,換了同路人,世事相隔,人情異化,故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複雜多變的數十年人生道路上,确乎難以永保自始至終的知音。
人,從軀體到精神,是獨立的個體,這個硬道理決定了人的孤獨,孤獨是人的本分。但人偏偏不本分,愛群體,生活的歡樂和意義都體現在群體活動中,雖然人們也欣賞獨來獨往的老虎與雄鷹。有了群體,人們才步入創造,個體比之群體,其間差異難以衡量。創造成果人人共享,李白、杜甫、蘇轼、陸遊成了一家人。前仆後繼力無盡,人類還将遷往無名的星球。但在波濤萬丈的前進洪流中,一個個個體像螞蟻般消亡。消亡前,人往往苦于孤獨感;消亡後呢,孤獨感也消亡了?或開始永恒的、真正的孤獨。情侶雙雙殉情,夫妻攜手共赴死難,都因為不願分離,懼怕孤獨,但畢竟都不得不分離,不得不進入各人特有的孤獨,永恒的孤獨。永恒的孤獨轉化為永恒的安甯,但人們留在群體中的貢獻将代代閃光。
(若子摘自團結出版社《短笛》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