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永遠理解不了那些美好的事物,恐懼一切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物。就像現在,有人攻擊那些朋友圈幹幹淨淨的人,說那種幹淨下面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深重心機。
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開啟朋友圈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開啟朋友圈後都會更新的。這是常識,并不是奇聞。因為自己在做某件事,因此自然地認定别人也在做一樣的事情,這叫作天真;因為自己在做某件事,因此理所當然地認定别人也應該做相同的事情,這叫作粗鄙。
在一個如此喧嚣的世界裡,一個人退避而去,保持可貴的緘默,這并不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去觀察别人的生活,這是一種個人選擇,也是一種個人自由。對于某些人來說,展示自己的生活,同時觀察他人的生活,這是他們生活的樂趣所在。那麼,自然也就有人從這種展示和觀察裡退出,用一種消極避讓的方式維護他們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從2012年微信正式發布朋友圈功能以來,我的通訊錄列表裡沒有開通朋友圈的人比比皆是,開了一段時間又關閉的也大有人在。還有相當一批人是“季更”,甚至是“年更”,以至于每次偶爾看到他們發出一張照片或者發出一句話來,都有一種喜出望外的感覺,跟帖裡都是大呼小叫,感慨“原來你還活着”——他們當然都還活着,隻是活法不大一樣而已。
他們的朋友圈幹幹淨淨,沒有多少内容。一般這樣的人也很少在朋友圈裡和别人互動,所以在點贊列表和跟帖裡也很少能看到他們的名字。他們都是心機深沉之輩嗎?我覺得說這樣的話的人,未免太過于恭維自己。他們仿佛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一樣,所有人的所有作為,目的都是指向他們。他們卻沒有想過另外一種可能:他們活得根本不值得别人動用心機,毫無被算計的價值。
許多人隻在群裡說話,或者單聊,不發朋友圈或者極少更新。我非常理解他們的做法,對于他們來說,聊天讓他們感覺更為惬意自在。而更新朋友圈意味着更多壓力,尤其是那些一開始就沒有區分工作和生活的人,朋友圈裡什麼人都有,似乎發布什麼内容都不合适。還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單是看朋友圈都覺得有莫大的壓力——永遠消除不完的紅點,永遠響應不完的請求,就像面對着一個無窮無盡向你索求的世界,你需要不斷耗費精力去照顧和滿足它的要求。
更多人是出于厭倦之情而退出。人生裡總有那麼一刻,當你浏覽朋友圈的時候,會突然覺察到一切都是重複。日複一日,人們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發表着相同的感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逆着時光,翻閱你的朋友圈,你會發現自己仿佛落入了時光的陷阱,被永遠地囚禁在了某一天。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更新狀态,但是他們都是在重複昨天的生活、昨天的自我,周而複始,無窮無盡。因此,有些人突然之間就沉默了,努力從這種循環裡掙脫出來,從必須表達、必須點贊、必須跟帖裡掙脫出來,而且不願意再回去。
在這個世間,最為豐富的陳述是沉默。
對我而言,最為恐懼的就是試圖打破這種沉默,讓發聲變成一種必須,甚至是強制。而這樣做的人,理由隻是因為,沉默讓一個人顯得與衆不同;而沉默者的罪過隻是因為,沒有加入萬衆合唱。所以,要給沉默的人安一個罪名,指摘他們包藏某種禍心,在隐匿之處行陰謀之事。于是幹幹淨淨的朋友圈也成為一種罪證,要逼迫對方和自己完全一樣才會心滿意足。
在任何時候,一個人都有權保持沉默,都有權不受打攪地一個人待着。那麼多人飛奔着逃離小村小鎮,甯可在超級城市裡從頭打拼,甚至是去另一片大陸,活在一群陌生人之中,為的不過是這種沉默的權利和純粹屬于個人的生活。在那些長草萋萋、空無一人的荒野裡,有生之年終于躲開“八仙桌”的追殺。
(清風摘自微信公衆号“槽邊往事”,王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