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口的文化”與“耳的文化”

“口的文化”與“耳的文化”

時間:2024-11-06 08:11:11

我的一個中國朋友K陪一個日本人N在中國遊玩了幾天,回來一見到我就說:“哎呀,累死了!”我問他理由,K回答:“我帶着N旅行,卻始終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真是很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N也出人意料地說很累,說K的話太多,要邊聽他說話邊附和他,怎麼會不累呢!

據N講,日本人很難真正地與話多的中國人交往。日本人與韓國人之間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中國人、韓國人在與日本人交往時會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隻能從文化差異上尋找答案。

中國有“口才好”的說法,韓國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說家”之類的說法,兩國都沒有“聽才好”的說法。但是日本有“善聽”的說法,意思是傾聽的能力強,善于聽人說話。

如果說日本人善聽是“耳的文化”,那麼韓國人與中國人善說則是“口的文化”。中國人與韓國人在聽對方說話之前,常常先把自己的主張擺出來,試圖借此壓制或說服對方。

韓國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為說服對方而展開舌戰的場景,而日本電視劇中則很少有那樣的場景,甚至給人太靜的感覺。大概因為日本人不願說話而更喜歡聽對方說話,所以中國人和韓國人認為想猜透話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難。

日本人這種“耳的文化”充分發揮了其善于傾聽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過不聲不響地學習中國文化和朝鮮半島的文化,并把它們消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才創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據說,中唐時,到中國留學的日本名僧空海聽講時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國青龍寺高僧慧果盡管門下有很多中國弟子,仍然把密教(佛教流派之一)的奧旨傳授給空海。

“耳的文化”要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謙虛地吸收其他文化。與此相對,“口的文化”不以聽别人說為重點,而傾向于把自己的東西傳播出去、教給别人。

因為有需要教的,所以産生了“口的文化”;比起教來,需要學的東西同樣不少,所以形成了“耳的文化”。總而言之,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是師傅級,而日本是徒弟級。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長期奉行所謂“和魂漢才”的策略,努力向中國學習。近代以來,則是“和魂洋才”,轉而學習西方文明。有一個能體現日本人學習本領的故事。當時,日本人從德國進口了精密機器,德國人得意揚揚地說:“日本人知道了這種機器的先

進功能後,一定會繼續來訂購的。”但是左等右等,日本人也沒來訂貨。德國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來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新的機器,而且比德國貨還要精美。

這種“耳的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張秋偉摘自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一書,喻梁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