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區塊鍊的前世今生,可追溯到2008年。署名中本聰的學者發布《比特币: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首次提出區塊鍊系統,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種不需要第三方機構(如銀行、支付平台等)參與的自組織、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電子現金系統。簡而言之,區塊鍊就是一種數據庫技術,或者說是一種公共記賬機制,是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組互聯網上的公共賬本,由網絡中的所有用戶共同在賬本上記賬與核賬,以此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之所以叫區塊鍊,是因為存儲數據的結構是由網絡上一個個“存儲區塊”組成一根鍊條,每個區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内網絡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數據。區塊鍊發展到今天,已經融彙吸收了分布式架構、點對點網絡協議、加密算法、共識算法、身份認證、智能合約、雲計算等多類技術,并在某些領域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形成交集與合力,成為一種整體技術解決方案的總稱。
區塊鍊有哪些應用前景?根據區塊鍊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的觀點,區塊鍊技術發展分3個階段或領域:區塊鍊1.0,即數字貨币領域的創新,如貨币轉移、兌付和支付系統等;2.0更多的是做一些合約方面的創新,即商業合同中涉及交易方面的,比如股票、證券的登記,期貨、貸款的清算結算,智能合約的簽署監管等;3.0則更多地對應人類組織形态的變革,包括健康、科學、文化和基于區塊鍊的司法、投票。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首次把區塊鍊技術列入了國家規劃。區塊鍊作為下一代全球信用認證和價值互聯網基礎協議之一,越來越受到政府機關和國際組織的重視。
(艾希摘自《金融經濟》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