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五歲的女兒,被小朋友拿水彩筆在手上畫了畫。回到家,我用肥皂給女兒洗了好幾遍手,也洗不掉。她發現洗不掉,有點慌了。我沒好氣地教訓她:“下次不要再讓人家在你手上畫了。”“我沒有讓她在我手上畫!”女兒說,“是她自己要畫的!”也對,我換了說法:“下次‘她自己’要畫在你手上,你告訴她不行!”女兒點了點頭。手上的顔料,随着時間慢慢消退。過了幾天,女兒跟小朋友玩,手上又是五顔六色的。
如果是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行”就是非常明确的拒絕了。如果說“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那就是較嚴重的警告了。大家都知道分寸在哪兒,這是約定俗成的規則。
但是孩子呢?孩子并不懂這些規則。當一個人說“不行”的時候,在孩子聽來,對方隻是說了兩個字而已。可以聽,也可以不聽。不聽的後果是什麼?不知道。那可以試試看嘛!孩子是最有好奇心的。所以跟小孩打交道,成年人也覺得棘手。
周末的時候,我在家辦公,女兒跟朋友在客廳玩。為了不受幹擾,我進卧室把門關上。但是小朋友一把擰開房門,進來找我玩。我告訴他,不可以,叔叔要工作。小朋友不理。我隻好向女兒求助。女兒想了想,說:“那我和他一起看動畫片吧。”果然,播放動畫片以後,小朋友被牢牢地吸引在客廳裡。
困擾我的難題,竟然被女兒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我突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小孩子的人際關系根本是一個野蠻生長的無序世界。我女兒就在這個世界裡摸爬滾打,積累了一套自己的處世經驗。而我在成年人的規則世界裡生活得太久,以為一切邊界問題,隻要張張嘴就可以解決。
想明白這一點,我又跟女兒交流畫手那件事:“你大聲說了不行,也不管用。那就跑開算了。”“我跑不過她。”女兒笑嘻嘻地說。我有點沮喪,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任人宰割的弱女子形象。女兒突然又說:“隻要不跟她做好朋友就可以了。”那也不至于吧!我剛想說,但轉念一想,這又是我身為一個成年人的評價,我把這句話咽了回去。“但是,我跟她是好朋友。反正這顔色過幾天就掉了。”女兒又笑了。
“如果真的洗不掉呢?你還讓她畫嗎?”我又問。“洗不掉可不行。”女兒說。“那你怎麼跟她說呢?”我順着往下問。“我會說,這個是洗不掉的,不能畫。”女兒認真地擺了擺手,“畫了就不是好朋友了。我這樣跟她說,她一定不會畫了。”
原來答案這麼簡單!原來她一直知道。
(基蘭摘自《祝你幸福·最家長》2017年第2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