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載跟文天祥是同鄉好友,從小在一起讀書,被老師視為“雙璧”。可惜張千載的運氣不是很好,當文天祥高中狀元、飛黃騰達甚至官至宰相的時候,他還隻是一個小舉人,郁郁不得志。
文天祥知道張千載的才學,想拉他一把,推薦他出來做官。但張千載心氣很高,始終沒有去見文天祥,一直在家裡種田、讀書。
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軍抗元失敗,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一路北上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張千載聽說後,立即變賣家産,等文天祥一行路過他的家鄉時,就跑去上下打點,請求跟随文天祥一起去大都,照料他的起居。元軍統帥也很敬仰文天祥的為人,就答應了。于是,一路上,張千載天天服侍文天祥,給他喂飯,幫他洗漱,像一個忠心的仆人。
到大都後,文天祥被關押起來,張千載就在附近找了房子住下,每天去給文天祥送飯。文天祥在獄中寫的詩文,張千載花錢買通關系,将它們秘密帶出來,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正氣歌》。
就這樣,張千載傾家蕩産,不避寒暑,盡心盡力地服侍了文天祥三年,直到文天祥被忽必烈下令處決。此時已身無餘财的張千載,不知道又用了什麼辦法,硬是将文天祥的屍體運了出來,而且還将在俘虜營中自殺殉夫的文夫人歐陽氏的屍體也一并找來,火化後将二人的骨灰帶回老家。
或許是文天祥的光芒太過耀眼,減弱了跟他同時代的人的亮度,但張千載的事迹,很值得我們重新提起。
張千載隻是一個小人物,他終生都沒有做過官,也沒有帶兵跟元軍打過仗,甚至傾家蕩産服侍文天祥,為的或許也隻是個人私誼,而非民族大義。但誰又敢說,他的行為不值得我們敬仰?
當文天祥發達時,接受過他的幫助的人應當不少,但到他落難時,反而是從未接受過他的幫助的張千載站了出來,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文天祥的敬意。這種小人物的生命亮度,是任何“民族大義”都減弱不了的。後人也沒有忘記文天祥的這位義友,把這種朋友之間的情義稱為“生死交情,千載一鹗”(張千載号一鹗)。
這就是小人物的生命亮度。
(洋洋摘自《洛陽日報》,辛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