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時間的獎與罰

時間的獎與罰

時間:2024-11-06 06:50:44

不久前去理發,幫我理發的小哥說,這一行不好做,要轉行了。

我問他要去幹啥,他說,開個餐飲店,覺得能賺錢,或者考個駕照,當個專車司機。總之,互聯網時代了,不能再做這一行了。

我說:“你手藝還不錯,怎麼就覺得自己不行呢?做餐飲,你覺得你有什麼優勢嗎?你連車都不會開,還想當專車司機?”

他急了:“那你說我怎麼辦?我每天好焦慮,覺得世界發展太快了!”

這話好耳熟。我絕對聽過,而且不止一次。焦慮的何止這個理發的小哥?

科技的發展,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利程度,本來對社會而言是好事,但想不到,“科技威脅論”就此應運而生。所謂科技威脅論,大緻就是說,你的飯碗要不保了,你所從事的行業要消失了。許多行業被貼上“夕陽行業”“沒落行業”的标簽,士氣低落,軍心不穩,人才流失嚴重,恐慌持續蔓延。

不賺錢的人很焦慮,覺得自己被時代抛棄了;賺錢的也很焦慮,覺得自己馬上就要錯過下一個風口。

其實,散播焦慮也是一門生意,第一點就是“創造需求”。人們被焦慮感染,坐立不安,就會急迫地尋求解決之道。那麼,焦慮散播者就有了收入來源,這就是焦慮營銷的路數。

類似的言論還包括:“打工者思維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隻有笨蛋才留在體制内”“人工智能時代,一大堆行業将要消失”,等等。但凡标題帶有這類意思的,點擊量和轉發率都會高得驚人。

隻不過,這些呼喊都有點“狼來了”的味道。許多說要滅亡的行業,還活得好好的,反而是号稱創新的企業倒閉了一批。

同時,制造恐慌感的人還會“畫餅”。他們告訴你“離職後天地寬”,舉了某某創業者、某某“網紅”實現财富幾何式增長的案例。畫餅與制造恐慌相配合的手段,其實就是一種誘導。

确實,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很多新貴,但是成功的人數相對于龐大的基數,不到萬分之一。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這是一條有去無回的路,投入很大,收獲卻未必足以謀生。最後的結果是,發現别人動辄融資千萬,而自己顆粒無收,更加焦慮。

賣彩票的策略,也是同樣的邏輯,制造一個财富神話(某個中頭獎的幸運兒),吸引人們關注、進場。獎金池中的億萬财富從何而來?就來自無數懷有一夜暴富夢的彩民。結果,暴富不成,反而成為炮灰。

因此,城市套路深啊!有人不斷地挖坑,也有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跳。

掃描二維碼,分享文章三

在一個地鐵站看到一句标語:“世界将懲罰那些不改變的人。”這話說得如此粗暴,似乎平日好好上班也成了錯,要遭受懲罰。

顯然,這也是一種焦慮營銷。原本好端端的“小确幸”,被沖得七零八落。在這種箴言般的恐吓下,人們開始不務正業。理發的小哥想要開專車,做餐飲的小妹準備做直播,在報社工作的記者要離職創業,在公司上班的白領要搞P2P……大家都被恐慌所驅使,做着布朗運動,殺入陌生的領域,看似很風光,實則四處碰壁,狼狽不堪。

于個人而言,遭受挫折是肯定的。中途變換軌道,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撞牆才怪。要知道,成功的法則之一就是“回歸優勢”,違背了,那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同樣可以将那句廣告詞改一改:“世界将懲罰那些定力不足的人。”你不能否認,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人會占大多數。他們當初或因輕信或抵不住誘惑,而走進荒野中。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綠洲的。我們都知道猴子撿玉米的故事,小猴子見到桃子就扔了玉米,見到西瓜又扔了桃子,見到兔子又去追兔子,最後兔子沒追成,一無所獲地回家了。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最後反而一無所獲。相反,那些一直堅守原地、一直堅持初心的人,最後會獲得時間的禮物。

所謂的“跨界”,有時其實也是災難。一開始看來很新奇,似乎在注入新元素。但如果人人都跨界,那久而久之,行業的專業性将不複存在,到處都是不懂裝懂的人,說着似是而非的話。最重要的是,“秩序”已經被颠覆了。

作為一個處女座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我很珍視“秩序”。按照新保守主義者的邏輯,本來一切是有序的,企業家有企業家的樣子,理發師有理發師的樣子,女主播有女主播的樣子。隻有秩序,才能保證社會的有效運轉。曆史的進步談何容易,總是前進兩步,後退一步。别以為出來幾個新詞語,世界的邏輯就能改變。别以為隻有新技術可以摧枯拉朽,既有秩序的修複力量,同樣是驚人的。

你或許會說,保守主義已經“過時”了。不,去年全球放出的“黑天鵝”,都是來自保守主義者。那些美國“鏽帶”的中年選民,那些虔誠的天主教教徒,他們選出的總統就是“大老粗”特朗普。有人固然走在時代的前沿,但大多數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節奏。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定力。

故步自封、抱殘守殘肯定是不對的,遇到問題當然要想辦法克服。但是,自己的大方向,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否定。怎麼确定大方向呢?這就需要定力。

不要被流言蜚語吓倒,不要被創富神話忽悠。平心而論,我們絕大部分人,都不具備在互聯網中暴富的能力。當“飛起來的豬”,那何嘗不是一種煎熬?

令人擔憂的結果是兩頭靠不到岸。創業沒創成,工作也丢了,之後就開始渾渾噩噩的人生。

更加可惜的是,許多人明明有機會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頂級匠人,卻因為出走而荒廢了手藝。就像那個小哥,本可以做一個優秀的發型師,卻要當專車司機,這不是浪費才華嗎?

近來,我們的媒體總是在宣傳“創業”“變化”,以及一夜成名的明星,這有點片面了。盡管互聯網化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社會再怎麼發展,中堅力量依然在那裡:醫院要有醫生,校園要有教師,餐館要有廚師,工廠要有工人,社會要有記者、警察、法官、地鐵司機等職業。作為社會大齒輪的守護者,他們不會大紅大紫,卻是實實在在的生産者。我們怎麼能讓這樣的中堅力量生活在焦慮中呢?

曆史告訴我們,對社會機體的穩定性而言,科技的大發展,會帶來社會層面的動蕩。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每個學生都懂的道理。18、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法國發生了多次社會運動。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這沒錯,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第一破壞力”。

因此,守好自己的主業,堅持自己的信仰,說不定比貿然“出走”更有價值。

(惜茹摘自《青年文學家》2017年第10期,喻梁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