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絲縧穗子

絲縧穗子

時間:2024-11-06 06:27:07

老師蔡國蘅先生臨終前将這條寶藍色絲縧穗子贈予王佩瑜時,距此物的原主人孟小冬離世已近30年。王佩瑜很難形容觸手那一刻的感覺,她覺得這是冥冥中和孟先生注定的一場相遇。同宗餘派,同是女老生,人們已習慣将這兩個名字放在一起。20年裡,她像是一直在不同的時空裡與孟小冬對話。

她與孟小冬最直接的一次對話,源于跟蔡國蘅先生學戲。蔡先生的家族在民國時期的天津衛頗為煊赫,蔡父在海關任要職,1949年舉家遷往香港。亦在此時,孟小冬随杜家一同抵港。蔡國蘅成為孟小冬在南渡後收的諸位弟子之一,卻也是極重要的一位。他在隐沒于尋常巷陌的“冬皇”近旁侍候,學戲但不登台,為先生開車,并陪伴她出席各種場合。如此26年,直至斯人故去。孟先生生前将一串絲縧穗子送給蔡國蘅,極亮的寶藍色絲線,穗子串以細粒圓珠,長近一米,是她晚年購置的一件私人飾品,并不是舞台上專用的功能性的裝飾,故外界未曾見過。

倏忽蔡先生已經去世10年。10年間,王佩瑜隻在舞台上用過兩次這條絲縧穗子,都是在《捉放曹》這出戲中。這是固定扮相飾品,隻能系在書生腰帶的左後側,因是寶藍色,所以還需角色所穿的靴子為藍色。這幾個條件一整合,也就隻能用在陳宮這個角色上。“每次戴上它都會有一種肅穆感,好像孟先生的靈魂、氣場,都還在那兒。雖然知道是不可能的,但就是會有這種儀式感。”最近一次佩戴是在年前的傳統骨子老戲演出中,此後,她準備收起來不再用了。故人30多年前的遺物,串珠的絲線已不複當年的韌性,她怕在舞台上一個不小心拽斷了,有負恩師所贈的傳續之意。若從蔡先生這邊算來,她是餘派的第四代傳人,絲穗從孟小冬手中傳到她手上,像是一個薪火相傳的符号,來日也要從她手上傳下去。

(唐宋摘自上海譯文出版社《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一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