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這座燈火輝煌的城市生活,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是為我而亮。”
“千萬不要午睡,因為等你傍晚醒來時,看着窗外緩緩下沉的夕陽,會有一種被全世界抛棄的感覺。”
知乎網上“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問下,一些高票答案是這樣的。
“空巢青年”是2016年突然興起的一個概念,在這個标簽背後,是一群二三十歲、離開父母去大城市打拼、住着二三十平方米出租屋的獨居青年。“空巢”這個本用來形容留守家中、兒女極少回家的老人的詞,如今套用在青年人身上,給“空巢青年”這個标簽添上了一抹孤寂和悲情的色彩。
一個人,就是一座孤島
淩晨1點,看着房間裡的一片狼藉,周雲晴終于忍不住哭了。這是29歲的她來到上海的第5年,也是她獨居的第5年。她已經習慣了生活的圈子裡除了同事就隻剩自己——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個人養病直至痊愈……
一個月前,為了換個住處,周雲晴又獨自和房東、中介、裝修隊打起了交道。這天深夜,周雲晴剛将獨自打包的行李運到新家,又因為搬家公司的工人臨時加價,與他們大吵了一架。她想找人撐腰,結果來回翻了幾遍手機通訊錄,竟然不知道能夠打給誰。
5年來,周雲晴第一次問自己:“我會永遠一個人嗎?”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針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很多像周雲晴這樣的“空巢青年”,這些“空巢青年”通常面臨缺乏情感寄托(57.9%)和居住條件差(57.8%)兩大困境。“空巢青年”既反映了一種生活狀态,也映射出一種心态。“空巢青年”這樣的網絡标簽或許有媒體跟風和以偏概全的一面,但根據新華網援引的一項數據,國内20歲到39歲的獨居者數量,已接近2000萬。
當家鄉的田園牧歌無法支撐起自己的野心和夢想,許多人選擇背起行囊。他們為了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平台,蝸居在繁華都市的一隅。
可是好的機遇永遠昂貴且隻屬于少數人,大城市的繁華和無形的生存壓力讓他們奮鬥的腳步顯得更加孤獨和艱辛。夜深的時候,周雲晴會陷入迷茫和對一事無成的焦慮:“都說大城市裡機會更多,可有時候卻覺得自己在這個城市是個多餘的人。”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空巢青年”的标簽過于悲情。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埃裡克·克裡南伯格将獨居生活的興起看作一種具有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因為獨居生活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對人類最親密關系的理解,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還影響着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無論今時今日我們是否與他人一起居住,獨居幾乎與每個社會群體、每個家庭都密切相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獨居生活正是這種“具有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用“空巢”二字來指稱并不完全準确。他們自願選擇與父母、親人分開,并選擇獨自租房居住,這是獨居青年自主意識提升的重要标志。孤身在外,本來就有諸多不易,城市之大與人之渺小也容易讓人産生無力感和孤獨感。每一種選擇都有其代價,這才是生活的常态。
“空巢”二字渲染了獨居青年的孤獨,而忽略了獨居青年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初心。知乎網“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問下,另一個高票答案是這樣的:“我一直将自己看作在大城市的‘戰鬥者’。”
在真正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前,任何人都要經曆這樣的“中空”狀态,在曆練中提高生存技能、鍛煉自立能力。“空巢青年”更像當代年輕人的奮鬥群像,為了拼一種未來的可能性,漂泊在陌生的大城市,在黑暗中摸索光亮。這群人的奮鬥,是改革道路上閃耀的“城市之光”。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空巢青年”,正是對這種英雄主義的完美注解。這個都市化的産物正處在一個持續的上升期,從1990年獨居人數占全國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國家統計年鑒顯示,2013年,全國獨居人數占到總人口的14.6%,除了離異、喪偶以及數量龐大的“空巢老人”之外,大城市的獨居者中,年輕人的份額正在逐漸增大。
然而,“空巢青年”并不是中國的特有産物,而是各國大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城市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多的發展機會,還有更多樣的娛樂方式,這些無一不在向年輕一代展示着誘惑。
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15年裡上升了81%。他們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萬個獨居家庭。
克裡南伯格在研究美國獨居現象的專著《單身社會》中曾給出這樣的數據: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個群體在過去10年擴大了30%,占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4%,其中獨居女性是主體。
這種趨勢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根據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默頓提出的“馬太效應”:城市越發達,資源和機會就越多,人口就會大量聚集,而人口紅利又會反過來推動城市更快地發展。這正是現代都市發展的軌迹。
城市快速擴張又帶來房價瘋漲、交通堵塞等各種“城市病”。新一代的“空巢青年”剛離開象牙塔,就要承受過高的房價,面臨被污染的環境,忍受擁堵的交通,但他們依然漂泊在大城市,為了實現理想的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而奮鬥,就像風雪夜裡踽踽獨行的趕路人。
(小雙摘自《文史博覽·人物》2017年第2期,沈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