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本漫畫書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初,它開啟了漫畫文學的“黃金年代”。超人是第一套超級英雄漫畫的主角。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内,緊随其後湧現出一大批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人物,也就是所謂的神秘人。“如果讓他們全都住在一個星球上,”評論家朱爾斯·費弗說,“他們肯定會把世界搞得暗無天日。”
漫畫的繁榮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之後,超級英雄們便從舞台上消失了,隻有獲得輝煌勝利的超人(還有蝙蝠俠和神奇女孩)是個例外。超人——除了華特·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是怎樣升格為“美國幻想類書籍裡最著名的人物”,并且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
超人的成就始于20世紀30年代,他是窮人的代表,也是拯救難民于洪水和沙塵暴等災難的救星。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多數超級英雄不同,超人的另一面(克拉克·肯特)是一位平凡的、毫不起眼的記者,既不是大力士,也不是大帥哥,而是一個清瘦的白面書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他具有傳奇色彩的超級英雄(美國隊長、閃星小子和山姆大叔)不同,超人并不是一位在歐洲抗擊納粹的超級戰士,他的傳奇故事大多與時事沒有什麼關系。
保守派政治家對弗雷德裡克·沃瑟姆的書《誘惑無辜》的出版贊賞有加,這本書怒斥美國漫畫的殘酷無情,說它們是低級趣味的讀物,要對犯罪率的上升負責。這促成了漫畫作家建立了自我審查制度,并由此建立了“漫畫準則”。這個準則不僅禁止描繪暴力場面,還嚴禁對司法、警察、父母和普遍的道德價值觀進行批評。這幾乎造成漫畫這個藝術流派的全面瓦解和大多數超級英雄的失敗。超人在麥卡錫時代的恐慌中幸存下來,但毫無意外地變得平和起來,而且似乎對浪漫的冒險再也沒什麼興趣了。
為了讓超人活下去,從20世紀60年代起,漫畫作家給了他一個新的化身。20世紀80年代,書生克拉克·肯特變成一個男子漢偶像:這位記者開始舉重了。同時,他失去了能夠挪動整個星球的神力,他的父母(代表美國小城鎮的價值觀)活躍起來,女人們也開始對他感興趣了。
郊區國家
地球上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像美國人那樣喜歡住在郊區。1950年就有23%的美國人更喜歡住在城鄉接合部,這個比例一直保持到進入21世紀之前。2000年總統大選時,郊區選民第一次占據了絕大多數。這一年出版了一本由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撰寫的書,它把美國叫作“郊區國家”。最大的郊區像梅薩,就有25萬居民,比某些大城市的人口還多;而人口将近1500萬的洛杉矶,卻被看成一個不折不扣的“郊外大都會”。
美國一些較早的郊區都很分散,比如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切維蔡斯,靠一條有軌電車與市中心相連。大規模生産造就了郊區的全面繁榮,而到20世紀50年代,郊區化的速度明顯加快。1956年出現的《州際公路法案》,促使美國在短短幾年内建造了6.6萬千米的道路。90%的項目都是由美國聯邦政府撥款資助的,而政府卻忽略了對公共短途交通的支持:20世紀50年代,有3/4的聯邦交通預算流向了道路建設,隻有1%用于城市公共短途交通。汽車廠、輪胎廠和石油公司組成的财團,對美國市中心的100多個軌道交通網實行了有系統的收購和分解,使汽車交通在美國充滿了吸引力。
戰後城市建設的變化,恐怕對聯邦建設管理局的國家貸款項目貢獻最大——據聯邦建設管理局說,這是為了降低建設行業的失業率,它負責對超過1100萬座新房子的建設提供财政支持。在郊區修建一座足夠全家人居住的大房子,每月所還的貸款通常比城裡一間公寓的租金還要便宜。
聯邦政府和汽車業基于各自的利益聯手支持郊區化,戰後的城市規劃師也為鞏固新郊區做出了貢獻。他們創造了一種建築物林立的規劃,将所有購物場所從居住區裡分散出去,并因此創造出另一種市内建築的風景。與這種郊區規劃不同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新郊區則缺少商店和市場。一開始人們買東西都需要往返于城鄉之間,但很快就出現了餐館、銀行、超市、加油站和大型停車場。它們的唯一目的是:讓美國那些開汽車的人感到幸福。
沒人散步
美國人熱愛汽車,他們還對慢跑機特别有感情。但是在美國,沒有什麼散步的人。
因為土地的出産看起來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美國的農場主和種植園主們早在18世紀就與他們周遭的自然環境發展出一種關系。許多農場主沒有融入他們安家落戶的景色當中,通常他們在賣地之前都沒有好好看過他們的土地。他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經濟利益為主。綠色用地的申請、開發、種植和随後的土地轉賣等一系列快速動作,使土地變成一種商品,是獲得經濟利益最保險的形式。比如西部的農場主與市場的關系,比經過好幾代人才穩定下來的村落中的社會關系和情感關系更重要,甚至超過了城市裡的社會秩序。與舊世界不同,19世紀的美國主要是些相互隔得很遠的庭院和種植園。距離遙遠,靈活度高——如今也是這樣,這成為“美式空間”的主要特點。
此外,能讓人們在大陸定居下來的技術手段也扮演了一些主要角色:斧頭和磨坊、道路和大壩、運河和鐵路,被政治家和作家們大加贊揚,說它們是美國的第二元素,是真正的美國“創造”,這也是對上帝“第一次造物”的和諧補充。18世紀,德國開始重視和追求原生态的自然,因此産生一種城市現象:在散步或漫步時,市民成群結隊或成雙成對地在露天環境下,在同城人面前,表現出他們在這個社會中是具有重要社會地位的一分子。以與身份相符的禮節、步伐、得體的衣服和問候方式散步穿過景區,變成一種表現社會高貴地位,将高尚的中産階級與農村文化、下層市民及農田裡的勞動階層區别開來的标志。而在美國,既沒有貴族,也沒有階層,散步也就沒有了上述的社會區别功能。
此外,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由于移民分批到來、移民大量湧入和定居而使一個地區不斷發展變化,人們更重視的是在城市郊區或遼闊的散步場所中那些漂亮的風景。在美國自然風景中,尤其重要的并不是城市綠地,而是國家公園。而人們遊覽國家公園時,幾乎都是開車去的。
汽車就等于自由,這是美國的核心生活方式。坐在全空調的車廂裡就可以舒适地穿過郊區和整個大陸,完全不受天氣條件的影響。美國的氣候區從亞寒帶氣候一直延伸到亞熱帶氣候,很多地區的氣候不适合步行。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有休息區和綠地的城市變成一種理想模式。而在美國,則形成了兩種類型的模式化和典型美國化的景色:一種是景色壯麗的國家公園,是“狂野”的自然,另一種是方便汽車駕乘者的沒有人行道的郊區居民區。而在這兩種景色中,都沒有步行者的位置。
(水雲間摘自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美國問題如數家珍》一書,辛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