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字與咖啡,不見不散

文字與咖啡,不見不散

時間:2024-11-06 05:50:54

有一些緣分,似乎是冥冥中的約定,比如,文字與咖啡。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數十年前,在奧地利的紳士咖啡館裡,托貝格在一張紙條上,揮筆寫下這樣的文字,交給女朋友。這一份甜蜜的約定不胫而走,不過,他并未因秘密被公開而惱怒,反而有些沾沾自喜。他聲稱,他首先是咖啡館的常客,然後才是作家。光陰匆促,當年的紳士咖啡館,已被剝蝕了容顔,但這句話,卻在時光裡葳蕤,甚至,比他的作品流傳得更廣。精明的商人于是信手拈來,讓這句話為自己的店鋪或産品代言。而最忠實的演繹者,是與他心有靈犀的同行。他們分布于地球不同的角落,像托貝格一樣,行走在通往咖啡館的路上,或安靜地守候在某一家咖啡館的窗前,任思維與咖啡的香氣一起綻放,與靈魂對話,與未知的自己相逢。

大胡子男人唐諾,毫無疑問便是其一。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台北市的某家咖啡館裡,在固定的時間與固定的位置,他會準時出現,有時一個人,有時則攜妻女同來。那是一場隐秘而漫無期限的心靈之約,或許,将陪伴他到生命的盡頭。咖啡濃郁的香氣,有時,還混雜着煙草的辛辣氣息,絲絲縷縷,浸漫于他的文字之間。在《重讀——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中,他格外虔誠地娓娓道來:“我們全是文字共和國的不懈公民,不見不散。”躲在他文字裡淺吟低唱的“我們”,是一個龐大而妙趣橫生的群體。

村上春樹寫作《挪威的森林》時,常常是在咖啡館的小桌前。400字一頁的稿紙不方便随身攜帶,他便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無論空間多麼逼仄,多麼喧嚣,他都沉浸其中,物我兩忘。偶爾,潔白的紙頁上,留下了咖啡流淌過的印漬,歪歪扭扭,蜿蜒着對一去不返的歲月的緬懷。這個“不願對體制搖尾乞憐”的男人,在成為職業作家之前,正式的職業是,一家咖啡館的主人。然而,仿佛天啟一般,正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他以決絕的姿态,與這段生活告别,專心投入寫作這份“孤獨的工作”。早晨起床後,他沏好咖啡,開始連續數小時的伏案寫作,不,是漫長的30餘年的寫作。問題是,在他的“粉絲”看來,他與文學耳鬓厮磨的時光,蕩漾着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神秘與美妙,足夠小資、足夠酷,而并非如他所寫,“時時覺得自己仿佛孤單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不信,随便翻開他的一本小說,咖啡,連同爵士樂、美食與酒,缭繞在字裡行間。他還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有時,所謂人生,不過是一杯咖啡所萦繞的。”他寫的文字、說過的話,大概真的有毒。潘向黎在小說《白水青菜》裡,就描寫了這樣一個中毒至深的女子。她是任性漂亮的“小三”,可是,實話實說,并不令人生厭。為了抓住情人的胃,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照着村上春樹的小說,使出渾身解數,烹制了一頓村上春樹式的晚餐。沒想到,心愛的“大叔”竟難以下咽,反而懷念起從前餐桌上妻子做的白水青菜,以及那種樸素的、曾經想逃離的生活。走出文字營造的迷人風景,咀嚼我們平凡的人生,或許,白水青菜與咖啡、音樂,哪一樣都不該缺席。

魯迅先生說,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而實際情況是,對為數衆多的作家來說,咖啡與工作,交織在生命裡,水乳交融,無法割舍。正如艾略特詩句中勾勒的,他們“用咖啡匙量度生命”。

關于咖啡,最著名,也最令人惋惜的,首推巴爾紮克。他言之鑿鑿,沒有咖啡就不能工作。他還說,他的每本書都是在“流成了河的咖啡”的幫助下才得以最後完成。“咖啡一旦進入胃腸,我全身就開始沸騰起來,思維就擺好了陣勢,好像一支偉大的軍隊在戰場開始了戰鬥。”這話,聽起來簡直吓人,這哪裡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浪漫文事啊?分明就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争。那是一個人的戰争——他被大山一樣沉重的債務驅趕着,将自己關在一間破閣樓裡,孤軍奮戰,陪伴他、溫暖他的,唯有漆黑如夜空般的咖啡。統計學家估算,巴爾紮克創作完成《人間喜劇》,大約喝掉了1.5萬杯咖啡,他每天晚上至少要喝掉50杯咖啡。與他的咖啡飲用記錄同樣聞名遐迩、同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他的寫作速度。從1829年起的20年内,巴爾紮克出版了97部作品,平均每年要寫作4至5部。他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4至16個小時,有時甚至連續寫作36個小時。他的《賽查·皮羅多》是25個小時沒有睡覺寫成的;《鄉村醫生》是用72個小時一氣呵成的;那部長達幾十萬字的《高老頭》,竟然是在3天之内完成的。他曾無奈而又自豪地預言:我将死于3萬杯咖啡。不幸被他言中,他最終因慢性咖啡中毒,僅僅活了51歲。如果他可以活得更久,能否為世界文學寶庫留下更多燦爛的傑作?可是,話說回來,沒有了濃咖啡強烈而持續的刺激,他還會保持如此蓬勃的創作力嗎?正所謂“成也咖啡,敗也咖啡”。

不過,愛喝咖啡的文學家,生命并非都如流星般短暫。同樣生活在法國、嗜好咖啡的科普作家奮德耐,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壽星”。晚年的奮德耐屢屢被醫生警告,咖啡是慢性毒藥,必須果斷戒掉,可他,把醫生的忠告當成了耳旁風,我行我素,且喝且珍重。結果大大出乎醫生預料,他最終以100歲的高齡,為咖啡正名。

既然咖啡算不得“奪命殺手”,那麼,還是以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與它親密接觸吧。葡萄牙文壇巨匠、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若澤·薩拉馬戈便抿着嘴巴說道:“如果還有一小時生命,我願意用來換取一杯咖啡。”這位自稱“文字工匠”的謙遜而可愛的老人,把葡萄牙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度。

為什麼作家對咖啡情有獨鐘?看作家們琳琅滿目的描寫,往往如墜雲裡霧裡。倒是作為政治家的拿破侖,用他切身的體驗,一語道出了咖啡備受青睐的奧秘:“相當數量的咖啡會使我興奮,同時賦予我溫暖和異乎尋常的力量。”不妨閉上眼睛遐想:大把大把的時間,作家需要把自己封閉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枯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書桌,将某個稍縱即逝的閃念或者句子,從他構造奇妙的腦海中千呼萬喚請出來,經過匠心獨運,最終轉化為專屬于他自己的文字。那該是一段多麼孤寂而艱辛的旅程啊!沒有人可以近距離帶給他溫暖,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這時候,他是“孤家寡人一個了”。可是,如弓一般繃緊的心弦與身體,也需要松弛,除了熱氣騰騰、香味濃郁得足以令每一個細胞都亢奮起來的咖啡,還有什麼可以恰到好處地帶給他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慰藉?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閉門造車隻會令作家文思枯竭,作家需要時不時走出自己的屋子,聆聽外部世界的聲音。格調典雅的咖啡館,無疑是最理想的去處。許多作家、藝術家相聚咖啡館,一間原本默默無聞的咖啡館,就不僅僅是喝咖啡的地方,而且開始孕育耐人尋味的故事,甚至傳奇;而咖啡呢,也被賦予更多的意蘊和色彩。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這樣形容咖啡:濃黑如惡魔,滾燙若地獄,清純似天使,甜蜜像愛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尚未成名的海明威來到巴黎,流連于左岸的咖啡館。在那裡,他與一些赫赫有名的文壇前輩邂逅。在女作家格特魯·斯坦因的熏陶下,他另辟蹊徑,終于寫就《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這兩部傳世佳作。而這段于迷惘中苦苦掙紮的遭際,後來成為他許多短篇小說的原始素材,一點都不浪費。1954年,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左岸的幾家咖啡館因他曾頻頻光顧,迅速聲名大噪。1957年,當44歲的加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漫卷詩書喜欲狂”,邀請朋友們到左岸的圓頂咖啡館,舉杯慶賀。而7年後的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那一天,獲獎者薩特卻出人意料地平靜,他像往常一樣,與女友波伏娃坐在德弗羅朗咖啡館裡,一邊耐心地等待着侍者上咖啡,一邊若無其事地抽着他的馬格利特煙鬥。也是在這家咖啡館裡,他寫下了著名的拒領聲明:“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我都不接受,我隻接受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是那一杯杯飄逸着智慧與夢想的醇香的咖啡,以及風格迥異的咖啡館,見證了法蘭西文學史上一段璀璨的美好時光。把鏡頭切換到當代。在莫迪亞諾的《青春咖啡館》裡,咖啡館依然文藝範兒十足,隻是物是人非,往昔的旖旎風光已随風而逝,掩卷沉思,哽在喉頭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怅與悲涼。

咖啡最初登陸中國,同樣,與文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1921年,田漢創作的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上演,首次将來自異域的“咖啡館情調”,帶給羞澀而含蓄的國人。該劇雖然誕生于日本,但背景卻選擇了老上海的咖啡館。即使聲稱不喜歡咖啡的魯迅,也無法與咖啡“擺脫幹系”。20世紀30年代,為籌備左翼作家聯盟,位于北四川路的公啡咖啡館,成為他經常造訪之地。隻是,他依然故我,不喝咖啡,而隻要一杯綠茶,這令公啡的主人大失所望。然而,失落隻是暫時的,獲得感卻是恒久的。因為公啡的對面便是内山書店,這樣,家、内山書店和公啡咖啡館,便構成了魯迅文學活動的三角地帶。1934年,蕭軍和蕭紅帶着小說手稿,風塵仆仆從東北輾轉來到上海,便是先到内山書店與魯迅見面,然後再由魯迅帶去公啡聊天,成就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盡管腸胃始終是地道的中國式的,但魯迅在日記裡,還是不止一次描寫去公啡與文朋詩友小聚的情景,難掩他對公啡懷有的特殊情結。因為與文學不期然的邂逅,公啡當之無愧成為“那個年代最有名的咖啡館”。

随着國門開放,速溶咖啡迅速走俏,咖啡的神秘面紗仿佛在一夜之間便被揭去,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咖啡館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善于吐故納新的國人,漸漸不再滿足于速溶咖啡的潦草,開始嘗試自己親手制作,意式、美式,樂在其中,将其演繹為一種生活時尚。不過,咖啡館還是要去的。我的一些文友,便喜歡背着沉甸甸的電腦,悄悄潛入咖啡館,選一個僻靜的靠窗戶的角落,心無旁骛地埋頭碼字。咖啡館裡獨有的氣息,足以令人心神安甯。寫累了,喝杯咖啡,順便打量玻璃窗外穿梭的人潮,就像躲在時光深處;或者,僅僅讀幾頁書,發發呆。我偶爾去的一家咖啡館裡,四壁便很貼心地擺滿書,可以随便翻閱。遺憾的是,這些書,并不特别受寵,多數時候,神情落寞,無人問津,隻是作為一種點綴或符号而存在,委屈地擠在一起。

有媒體樂觀地預測,未來中國的咖啡市場,将迎來“井噴”時代,中國将成為世界上新興的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人将走進咖啡館,敞開被茶寵壞了的腸胃,接納咖啡釋放的苦與香。的确,茶是内斂的,袅袅飄逸着出塵的氣息;而咖啡則是充滿激情、活力四射的,更多的意味着入世,似乎更契合當前這個闊步前行的時代。但願那時,我們身邊,不隻多了些不可救藥的“咖啡控”,同時被青睐的,還有文學。期待一場文字與咖啡的盛宴。

(離蕭天摘自《作家天地》2018年第8期,喻梁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