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下飯的書

《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下飯的書

時間:2024-11-06 05:47:23

我第一次接觸《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級。

寒假,大雪封村,我把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寫完了,也把從學校裡訂的《中學生閱讀》看完了,百無聊賴,到處借書。我有一個遠房祖父,說是祖父,其實比我父親還小兩歲,隻是輩分比較高。他讀過高中,是我們村識字最多的文化人,家裡藏有一些書。在他家裡,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選粹》。

既然是“選粹”,當然不是全本,不過今天看起來,那本書收錄了《儒林外史》當中六成以上的内容。我記得我讀到了“王冕放牛”,讀到了“範進中舉”,讀到了“馬二先生逛西湖”,讀到了“野羊塘将軍大戰”……這些篇章都不連貫,故事也算不上扣人心弦,再加上很少有打鬥場面,按說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很小的。隻是那時候沒有别的書看,隻能拿它打發時間。

寒假過完一半,快要過年的時候,我祖父去世了。出殡前的一個晚上,我父親和叔伯們忙着準備葬禮上欠缺的家什,堂兄弟們都回家吃飯去了,剩我一個人守靈。我坐在棺材旁邊,就着長明燈的微光,翻開那本《儒林外史選粹》,繼續往下讀。就是這個晚上,我讀到莊征君辭官歸來,投宿民家,撞見詐屍那一段情節:

到三更半後,隻見那死屍漸漸動起來。莊征君吓了一跳,定睛細看,隻見那手也動起來了,竟有一個坐起來的意思。莊征君道:“這人活了!”忙去推那老爹,推了一會,總不得醒。莊征君道:“年高人怎的這樣好睡!”便坐起來,看那老爹時,見他口裡隻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已是死了。回頭看那老婦人,已站起來了,直着腿,白瞪着眼。原來不是活,是走了屍……

我小時候号稱膽大,但是讀到這裡,渾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豎起來,趕緊合上書本,往懷裡一揣,連滾帶爬出了靈堂。我父親回來,問我為啥不守靈,我撒謊說:“餓了,出來找點兒吃的。”

後來讀高中,在語文老師那裡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直接翻到詐屍那段,仔仔細細重讀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已經完全沒有恐懼感了。

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選粹”多出三分之一内容,更重要的是,前後情節是連貫的。從第二回“周進教書”到第五十四回“聘娘出家”,每個篇章都有勾連,适合從頭到尾再讀一遍。

事實上,我不是重讀了一遍,而是重讀了很多遍。我在高中階段開始讀《紅樓夢》,一口氣讀了十七遍,直到讀出了“妊娠反應”。可是讀《儒林外史》,無論讀多少遍都不會吐,甚至每次都能讀得食欲大振,非常非常想吃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最能激起食欲的情節有三處。

第一處,王冕給人家放牛,人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他不舍得吃,用荷葉打包帶回家,送給母親。

第二處,馬二先生仗義幫朋友,花光了積蓄,逛西湖時沒錢買吃的,在湖畔酒店裡瞧見透肥的羊肉、滾熱的蹄子、極大的饅頭,直往喉嚨裡咽唾沫。

第三處,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雙親,白天殺豬、賣豆腐,晚上等病床上的父親睡安穩了,掏出馬二先生送給他的書,輕聲念文章。生意做得好時,在集上買些雞鴨魚肉,為父親改善生活。

無論按照古代的道德,還是根據現代的标準,孝順和仗義都是極好的品質,而王冕、馬二和匡超人在當時都是窮人,窮人的孝與義尤其不易。我年輕時看武俠小說,會忍不住将自己代入,把自己當成主人公,曆經磨難,終成高手;看《儒林外史》時也是這樣,會忍不住将自己當成王冕、馬二、匡超人。我能感覺到他們的饑餓,所以我也跟着餓。中午去食堂打飯,本來吃三個饅頭就飽了,因為看了《儒林外史》,結果吃了四個。

我讀書不算多,評判好書的标準也比較俗氣。在我心目中,好書分為兩種:一種讓人想喝酒,一種讓人想吃飯。《水浒傳》屬于讓人想喝酒的好書,《儒林外史》屬于讓人想吃飯的好書。好的詩歌也是如此,李白的詩讓人想喝酒,杜甫的詩讓人想吃飯。有些詩,有些小說,讀者極多,銷量極大,但我不喜歡,因為它們既勾不起酒瘾,也勾不起食欲,看了隻想吐。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是安徽人,我初中讀“選粹”的時候和高中讀全本的時候,對他并不了解。前年為袁枚的《随園食單》做注評,研究跟袁枚有交集的那些清代作家,才對吳敬梓有了點了解。

吳敬梓比袁枚大十五歲,二人中年以後都住在南京,可能因為性格和人品的差異,從來沒有直接來往。如果非要說有來往,那也是間接的:袁枚當過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座上客,吳敬梓也當過。袁枚在盧見曾府上吃過飯,回家大書特書,将在盧府見到的所有美食都寫進了《随園食單》;吳敬梓旅居揚州時,也曾受盧見曾款待,但他不屑張揚,後來他死在揚州,還是盧見曾派人把他的遺體送回南京的。

袁枚出身師爺家庭,天資聰明,精打細算,既有很好的文采,又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他通過做官、貪污、打秋風、跟鹽商合夥做生意、為達官顯貴寫墓志銘,将小小家業不斷做大,靠一人之力養活了龐大的親戚網絡。

吳敬梓出身官宦世家,少年豪富,中年家道敗落。他隐居南京,與一幫同樣不屑于鑽營的文朋詩友過着窮苦日子,一邊種菜,一邊寫他的《儒林外史》。但他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顧家人死活的迂腐之士,他把兒子當成知心朋友來看待,自己反對走科舉道路,卻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頗有操守的文職官員,一個精通數學的學術幹部。

讓我選一個古人當朋友的話,我會把袁枚一腳踢開,隻選吳敬梓。

(秋水長天摘自新浪網作者的博客,劉宏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