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丹麥和瑞典,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要解釋這兩個國家為什麼如此有名,大多數人可能也回答不出來。丹麥的名氣,可能是因為這裡有童話,有安徒生,有小美人魚,有樂高積木……另外,每當提到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排行榜,不論是人均GDP排行榜,還是國民幸福指數排行榜,抑或是最清廉國家排行榜,我們都能看到丹麥和瑞典。
在很多人眼中,這兩個國家仿佛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人間的各種陰謀詭計,這兩個國家都不太參與。每當提起丹麥和瑞典,我們腦海中第一個跳出來的詞好像就是“幸福”。以至于在美國大選上,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在電視辯論上信誓旦旦地說,他如果當選總統,就要把美國建設成像丹麥一樣的幸福國度。
2
在丹麥,人們出行就騎一輛自行車;在瑞典,人們出行就開一條小船。在美國,一個人如果有一艘遊艇,大家都覺得他特别厲害。但在瑞典,幾乎人人都有一條小船,大家開着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麼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啟動發動機,把船開出去,過着安逸、與世無争的日子。
在丹麥和瑞典待久了,我越來越覺得,這兩個國家真的很有意思。這裡的人不聊金錢,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讀過什麼名校。我曾經充滿好奇地問當地人,為什麼在這裡沒有美國那樣的常春藤名校?他們告訴我,因為政府專門頒布了政策,不允許大學之間的差距拉得太大。如果有名校的存在,年輕人就要拼了命地争取進名校的名額,那就會導緻他們從小沒有時間去娛樂、去學畫畫和音樂。所以在丹麥和瑞典,隻有由國家或人民出資的公立大學,年輕人讀大學是完全免費的。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很驕傲的人,自認為天文、地理、人生無所不知,走到哪裡都喜歡給人講大道理,結果到了北歐沒幾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說話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内心很醜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個競争激烈的社會裡跟人鈎心鬥角,跟北歐人的境界實在是相差甚遠。
3
在北歐,我内心的變化總體上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不适應。
在美國,人們相遇通常都是先胡吹亂侃一通,以擡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在北歐,人們完全沒有這種習慣。瑞典曾經發起過一次活動,為了讓瑞典人能跟全世界增進交流和理解,鼓勵全民接聽來自全世界的電話。之所以能夠發起這樣的活動,還要得益于許多瑞典人都會說英語。不光是熟練,發音也特别好聽,比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說得還好聽。
因為能熟練使用英語,北歐人民可以跟來自全世界的人進行電話交流。沒想到瑞典人和美國人在交流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隔閡。美國人的價值觀就是美國夢,他們通常是直接問瑞典人,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每個月賺多少錢?瑞典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種問題,他們想要跟美國人聊的是文化、音樂和電影。因為在價值觀上存在巨大的分歧,所以雙方的溝通十分困難。
第二個階段,心理陰暗。
經曆了不适應的階段之後,我開始忍不住到處找碴兒,因為我不相信這個國家的人民真的有那麼高的覺悟。有一次遇到一位在機場開擺渡車的司機,我心想,做這種工作的人内心肯定是有發财夢的。
我們這種在競争激烈的社會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人,總是習慣把社會上的人按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因素劃分出階層,這當然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總之,我懷着特别陰暗的心理問這位擺渡車司機,你們國家花了那麼多錢援助别人,還接收了那麼多難民,收稅也這麼高,老百姓對此有什麼想法嗎?結果司機大哥特别平靜地對我說,這難道不是應該的嗎?我們國家這麼富足,難道不應該幫助别人嗎?難民颠沛流離,難道不應該收留他們嗎?難道不應該歡迎别人嗎?我們有這麼多的資源,難道不應該跟人分享嗎?我聽得目瞪口呆,萬萬沒想到,一個在機場開擺渡車的司機都能有這麼高的覺悟。
第三個階段,佩服。
我很好奇,一個國家為何能如此進步,人民的覺悟都如此之高,社會這麼平等,政府也很廉潔,年輕人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在其他國家,有多少年輕人夢想着能去學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是他們不能,因為他們不得不考慮就業問題。在北歐,人們從小就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音樂和美術,一個學期大概100元人民币,隻要注冊就能去學,想學多少小時都可以。
在瑞典,從學校借樂器就像從圖書館借書一樣,全部免費;排練的時候,政府還會額外補貼一些資金,用來幫你購買耗材。所以北歐的年輕人不怕學音樂,學成之後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皆大歡喜,就算做不成,還可以去教音樂。因為你去教書,國家也給補貼,以教音樂謀生也可以生活得非常富足。
因為有如此完善的福利和補貼政策,北歐才能誕生那麼多偉大的樂隊,尤其是居世界偉大樂隊前列的ABBA(阿巴合唱團)。在全世界演出次數最多的音樂劇之一《媽媽咪呀》,裡面的金曲都是ABBA的歌。還有世界上做過最多金曲的王牌制作人之一MaxMartin,以及挪威的A-ha等,整個北歐的藝術氣氛是極其濃厚而自由的。
(丁強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曉松奇談·命運卷》一書,全景視覺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