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檢誤檢時有發生
由中商産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18年我國健康體檢人次将達5.75億。據統計,目前公立醫院的體檢機構約占70%的市場份額,民營體檢機構快速發展。
記者浏覽多個體檢機構官網發現,各種體檢套餐名目繁多,女性體檢、父母體檢、中老年體檢、商務體檢……每種套餐下又包括十幾種不同的套餐,價格普遍在一兩千元到三四千元。有些體檢機構還有專門的基因檢測套餐、高端核磁套餐等,價格達2萬多元。
記者調查發現,體檢收費不菲且标準混亂,有的暗藏重複收費現象。在某民營體檢機構的項目價格表上記者看到,腹部彩超120元,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分别80元。南昌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體檢科主任黃紅衛介紹,腹部彩超其實已經包括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這其實是一項檢查,在三甲醫院做隻需140多元。
有些體檢有過度之嫌。不少體檢項目都包含腫瘤篩查,有些需要采用CT、核磁共振等手段,但這樣頻繁的檢查對身體健康不利。
2012年,原衛生部制定《健康體檢項目目錄》中規定了14大項49小項的基本目錄及備選目錄,提出“主要用于疾病診斷用途的技術和方法不列入健康體檢項目”。不少醫生表示,由于對身體有一定傷害,CT等檢查項目一般都應堅持非必要不查的原則。但是,不少體檢機構都大力宣傳這些體檢項目。在某體檢機構官網首頁,“集CT、核磁共振、膠囊胃鏡為一體的精準體檢套餐”就在最顯著位置展現。
另一方面,體檢中漏檢、誤檢情況時有發生。江蘇吳先生于2017年4月28日在蘇州一家體檢中心體檢,體檢結果顯示一切正常,然而6個月後在醫院确診為肺癌中晚期。确診後吳先生發現,當時體檢的CT片子就已經有腫瘤,但是體檢中心的報告上沒有顯示,也未及時告知。
體檢醫師資質存疑
據原衛生部2009年頒發的《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體檢機構中負責簽署健康體檢報告的醫師,應當具有内科或外科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各健康體檢項目結果應當由負責檢查的相應專業執業醫師記錄并簽名。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民營體檢機構從事體檢的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就上崗,并不具備相關資質。
“民營體檢機構擴張很快,有的根本來不及招收有資質的醫生,有的甚至讓護士代替上崗。”黃紅衛說,有的民營體檢機構憑借各種關系建立本地醫生聯絡庫,在業務高峰期進行臨時性招募。
廣州市天河區衛計局在檢查美年大健康旗下的廣州美年富海門診部時發現,該體檢機構部分B超檢查報告未經醫生審核,由其他醫生“冒名”發出。此外,還存在檢查報告無醫師手寫簽名等問題。
美年大健康有關負責人說,在業務快速拓展中的确存在一些醫生尚未取得多點執業資格。該公司發布公告稱,目前,該公司在冊的多點執業醫師1103人,部分多點執業醫師存在因相關手續、系統及時間等尚未及時完成執業注冊或多點備案的情況。
記者走訪廣東、成都等地多家民營體檢機構發現,盡管資本跑馬圈地、重金聘請醫生,但不少民營體檢機構上崗醫生數量明顯跟不上門店擴張速度。
業内人士表示,重銷售輕專業導緻民營體檢機構在吸納專業醫生方面缺乏吸引力。“我在大醫院可以看門診、做科研,在專業上有提升,到民營體檢機構以後怎麼發展呢?”成都一家三甲醫院體檢部醫生說。
體檢行業亟須“體檢”
一些業内人士認為,目前體檢機構普遍存在重設備輕人才、重化驗輕診斷等問題,醫護人員質量得不到保證,過度營銷越演越烈。體檢事關公衆健康,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不能變成單純的生意。
記者了解到,各地衛生主管部門目前對體檢機構的監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資質,對日常業務缺乏有效規範和約束。
為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體檢行業亟須“體檢”。目前,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體檢目錄僅為參考,對體檢機構并無剛性約束力。專家建議,首先要明确政策規範,提高體檢行業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服務規範,明确體檢項目的設置,取消一些不适用于健康檢查的項目。規範醫生診療行為,防止過度檢查。
□9月26日新華網胡林果董小紅孫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