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與高徒
萬世師表是孔夫子。他的徒弟,有幾位真能青出于藍?顔回、公冶長、子路,還是子貢?
“名師出高徒。”這話說來好聽,可是不太能反映事實。
貝多芬的師父是誰?什麼人教畢加索繪畫?張大千的師父又是哪位高人?
所以,“名師出高徒”這話,馬屁成分居多。
不過,此話一出,往往兩代皆悅。短短的五個字一說出口,鮮見師徒二人不笑逐顔開的。
但師與徒的關系,對各自的成就,實在不見得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張大千的徒弟,有誰因得大師心傳,而成就高出師父?
學藝,靠自己。好老師,能令自己開竅。但真有潛質的,竅自己會開,與有沒有好老師,關系不大。
向大師學習
年輕人問如何惡補一己不足。“向大師學習。”我說。
大師功夫好。向他們偷師,準沒錯。寫詩學李白、杜甫,寫劇本學莎士比亞,絕對不會走彎路,能省好多時間。
能近其人,自然最妙。不可近,就看作品。拿他們最精彩的地方來仔細分析、研究,一招一招地偷師。
二流東西,不碰,太浪費時間。在沙礫中淘金,是無可奈何的事。不如捧塊大金磚,天天對之凝眸,省事省時得多。
看盡曠世大師震古爍今的傑作,再及其他不遲。而且,很可能看完滄海,對小溪流就不太感興趣了。
在時間多的情況下才可以披沙揀金。年輕人雖然有的是時間,但與其花時間在平庸之作上,倒不如眼界放高些,隻看空前絕後的東西,不向垃圾堆注目。
什麼書都看
國學泰鬥饒宗頤教授說:“我做學問,是什麼書都看。”
治學,很多時候要靠觸類旁通。這樣,才容易創造出新觀點。什麼書都看,正是增加觸類旁通的機會。
很多知識,從表面看一點聯系都沒有,全不相幹。可很多時候,把毫不相幹的知識放在一起,就會有所發現。
所以,我很贊成年輕人什麼書都看。抱着這“都看”的态度,除了可以增闊眼界之外,另有好處是,不容易悶。今天看這類,明天看那類,恣意自在。
求知,有時過程十分枯燥。專攻一種,非要毅力過人不可。我們這種缺少恒心與毅力的人,隻好另找方法,與什麼都接觸。這樣,雖然不專,卻增加了“旁通”的效果,有時,反而會超越前人,不比專家遜色。
(司志政摘自華人文化出版社《開心快活人:黃霑散文随筆精選》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