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銀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美國人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那麼他們一天也堅持不下去。本次調查涉及1000多名美國成年人,結果顯示,85%的受訪者每天至少會查看智能手機好幾次,35%的受訪者表示會“經常”查看。45%的受訪者稱,為了智能手機他們願意放棄美酒,而34%的受訪者則表示願意永遠告别美味的巧克力。在多數人的生活中,手機的重要性要高于電視機和咖啡。
“離不開手機”的情況在中國可能更加突出。2012年底,有中國網站曾做過一項關于“你是否離不開手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離不開手機的人在受訪者中超過了九成。其中,學生族和上班族是對手機最依賴的人群。一份中國城市通信行為研究報告中也提到,人們玩手機主要是在浏覽網頁、用即時通信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網站等。而在一天中劃分的11個時間段中,62%的智能手機用戶在睡覺前玩手機。此外,人們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機,這個比例高達75%。
人們往往從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頻繁、信息更新速度快等方面來解釋“離不開手機”的現象,而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無聊。
心理學家費希爾在《起作用的無聊:被忽略的概念》中,把“無聊”定義為人的一種“無興趣和對當下事務難以集中精神的感覺狀态”。美國創造心理學大師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則把無聊視為缺乏足夠挑戰的結果。
一般來說,有三種無聊,都與難以集中注意力有關。一、被阻止去做想做的事情;二、不得不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三、沒有明确的原因,隻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不想去做。一種或不止一種的無聊會讓人覺得空虛、抑郁、百無聊賴。無聊不僅是一種此時此刻的心情,而且是一種對生活狀态的看法和對生存環境的感受。無聊使人感到沉悶、壓抑、無所作為、沒有出路和希望,因而導緻人焦慮、冷漠、憂慮、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終日。人們經常把無聊與太多的閑暇、無所事事、缺乏審美興趣聯系在一起,但是,工作和做事并不一定就是解除無聊的良藥。許多工作對人都有異化作用,人變成了完成某種工作任務的工具。這樣的工作機械乏味、沒有意義,更讓人覺得無聊。
大多數人會覺得無聊是件挺難受的事情,因此會想方設法排遣。手機的功能越多,就越能成為許多人排遣無聊不可或缺的工具。因等車、候機、排隊而無所事事的時候可以用手機,上班族在辦公室、車間或工地上空閑的時候,也可以用手機。有時候用手機是做非做不可的事,但大多數時候卻是在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純粹是在用無聊的方式打發時間。
人們經常用責備的眼光來看待那些把精力和時間花費在瑣屑小事上的人,将其斥責為“無聊”,而看不到無聊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在斥責者看來,做無聊的事,是因為分不清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有意義什麼沒有意義、什麼值得花費時間精力什麼不值得。其實,對什麼重要、什麼有意義或值得去做,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境遇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你覺得什麼事情無聊,你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不必以此要求别人。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賭博、打遊戲、聊八卦這一類無聊的事情上。我們也可以教育子女,要求他們不要去做這些無聊的事情。
有哲學家把無聊視為一種人類的存在特征。無聊就像苦難一樣,是人生的一種不可避免的限制。愛爾蘭戲劇家薩缪爾·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一劇中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無聊,它伴随着等待,往往是沒有目标的等待。在漫長的等待和無聊中,劇中的兩位主角想出各種各樣無聊的事情來打發無聊的時光。
17世紀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在《思想錄》裡說:“我們努力為克服障礙而辛勞,想以此獲得平息。但是,當我們克服了障礙,反而不能承受平息帶來的無聊。”這種無聊是人生的無限空虛,隻是因為匆匆忙忙的人生,我們才被阻擋了這種體驗。他又說,“隻有無限的、不變的上帝才能填充這無盡的空虛。”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像帕斯卡這樣體驗人生,但是,退休了反而承受不了平靜的生活,卻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人們無聊,其實是因為沒有能找到可以填充這無盡空虛的生存意義,或者根本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可做。
哲學家弗洛姆把無聊看成現代工業化時代的大衆心理現象,大多數人從事的是對人有異化作用的工作或勞動,這些工作和勞動隻不過是他們的飯碗或養家糊口的手段,對他們并沒有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意義。人們不僅變成了機械工作的附屬物,也變成了純粹的消費者,他們的唯一目标是擁有更多的東西、消費更多的東西。弗洛姆說:“這個社會制造了許多沒用的東西,在相同程度上也制造了許多沒用的人。人,已經不再是人了,而變成了一個東西,成為生産機器上的一個齒輪。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做着自己不感興趣的事,與他們不感興趣的人在一起,生産着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人們不生産時就消費。”這是一種特别能生成煩悶和制造無聊的生存狀态。
弗洛姆還指出,人們無目的地追求刺激和新奇,以此來驅逐無聊(這讓我們想起了種種稀奇古怪的吉尼斯紀錄)。但是,人們用于驅逐無聊的各種消極手段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無聊,這些手段唯一能做的就是阻止他們變得清醒和有意識。事實上,這反而增加了無聊。正如為解渴去喝鹽水,反而更渴,這是“在無意識中,無聊持續了無聊”。對許多人來說,用手機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用無聊來排遣無聊,因而持續無聊的不幸例證吧。
(趙紅星摘自東方出版社《頹廢與沉默》一書,黎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