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玉米食物鍊

玉米食物鍊

時間:2024-11-06 03:39:34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雜食者的兩難》,作者是美國的飲食作家邁克爾·波倫。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吃飯這件事。

目前維系人類生存的三條主要食物鍊分别是産業化食物鍊、有機食物鍊和采獵食物鍊。産業化食物鍊,可以理解為大規模生産的食品業。有機食物鍊,是近年來比較火的一個概念,指不經過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污染的食物。但有機食物鍊并不靠譜。

産業食物鍊的關鍵是玉米,廉價玉米是美國食品工業的基礎,是無數貨架食品的來源。産業化養殖的雞、豬、牛、羊以及一些魚類,都是用玉米喂出來的。至于加工類食品,玉米的呈現形式變得更加複雜,比如幾乎所有的碳酸飲料和果汁,都會添加一種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東西來增加甜味,它已經取代了蔗糖的地位。還有,你大概不是很看得懂食品外包裝上那個成分标示,但其實,那些奇怪的化學名稱都是從玉米來的,随便念幾個:卵磷脂、維生素C、乳酸、離氨酸、谷氨酸鈉、多元醇等等。還有澱粉、葡萄糖漿、麥芽糊精,就更明顯了。美國賣出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含有玉米成分,甚至非食用的商品,從牙膏、化妝品到垃圾袋、清潔劑等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為什麼玉米的應用會這麼廣泛?因為種玉米性價比高。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美國開始進行大規模單一種植,育種者後來培育出了雜交改良的玉米,它們可以密集種植,并且生長整齊,方便機械收割,産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産業化的邏輯很單一,追逐利益就是它的最大目标,玉米成為廉價原料,不僅僅是因為玉米的特性,更多的是人為推動。土壤要肥沃,原本是完全依賴太陽的能量,但人類會制造化肥以後,能量來源就改由石化燃料提供了。制造化肥,要消耗大量石油、煤、天然氣。化肥讓食物鍊脫離了生物學邏輯,轉而擁抱工業邏輯。土地就像機器,把原料加工成産品,原料就是化肥,産品就是玉米。相比利用太陽能,燒油效率高多了,這就是産業化食物鍊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關鍵。

波倫算了一筆賬,每生産100千克玉米,就得消耗4到5升石油。從生态角度而言,這完全是一筆虧本買賣,是在浪費能源。人類不能直接喝石油,實在是可惜。大自然任何一個角落如果出現了過量的有機物質,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生物前來消耗這些有機物,這個過程有時也會産生全新的食物鍊。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玉米産量約為1億噸,現在則高達3.7億噸左右,玉米産量遠大于需求量,因而價格越來越低。面對這麼多廉價玉米,工業化食品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把玉米喂給人和動物、做成汽車燃料、加工成新産品或者賣到國外。人們不斷給這些過剩的廉價玉米找到新用途,比方說,牛羊雞等家畜家禽原本是不吃玉米的,但人還是想出辦法把玉米做成飼料喂給它們。這些動物一般養在集中型動物飼養場中,變成麥當勞所需的牛肉、豬肉和雞肉,生長周期比傳統放牧周期短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精加工也是處理過剩谷物的好辦法。19世紀對玉米的加工方式幾乎隻有一種,就是釀酒,現在食品加工業者可以把玉米變成數百種東西,從雞塊、漢堡、乳化劑到保健食品,應有盡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辦法,就是把玉米做成高果糖玉米糖漿。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根本沒嘗過這種東西,但現在它已經成為我們飲食中甜味的主要來源。面包、調味料、餅幹甚至熱狗和火腿中,都有它。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早就用高果糖玉米糖漿取代蔗糖作為原料。

所以,朝這條産業食物鍊末端看過去,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雞塊、漢堡、沙拉醬、可樂。聽着熟悉不熟悉?對,就是一頓快餐。生物學家用質譜儀分析過麥當勞的食物,質譜儀可以識别出碳原子的同位素特征,因此可以計算出一頓快餐中的玉米含量:汽水100%是玉米,奶昔78%,沙拉醬65%,雞塊56%,漢堡52%,薯條23%。結論呢,一大半都是玉米。作為雜食者的人類,需要從各種各樣的食物中獲取營養,這是天性使然,吃快餐的人心滿意足,怎麼會想到自己吃的全是玉米呢?

(彼岸花開摘自《新民周刊》2018年第25期,邝飚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