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東北:重返嚴寒(節選)

東北:重返嚴寒(節選)

時間:2024-11-06 11:35:33

《經濟學人》2016年1月

沈陽——中國東北寒冷的冬天裡,羊毛制的車座墊總能為司機帶來奢侈的溫暖感。然而,盡管上月氣溫大幅下降,這種搶手貨卻滞銷了。在遼甯省會沈陽市的一個批發市場裡,李曉莉(音譯)審視着她堆滿各式座墊的店鋪:厚的,薄的;紅的,白的;有圖案的,素色的。“人們掙錢越來越難,花起錢來也不再随心所欲。”她說。

這些李曉莉賣不掉的座墊恰好反映了東北的經濟痼疾。她的煩惱其實源于乘用車銷售放緩,車市又為不景氣的樓市所累。2014年前10個月,沈陽的房屋銷售同比下降26%,這顯示出作為區域經濟支柱的重工業的頹态。

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甯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區市中位居最後五位,其6%的增速較全國水平落後1.4個百分點。更糟的是,2015年10月三省工業産出同比僅增長0.5%,遠低于全國7.7%的平均水平。

這對被稱為中國“鏽帶”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是棘手的退化。東北有1.1億居民,過去二十年間經濟一直步履蹒跚,近些年才顯示出複蘇的迹象。目前的問題是,經濟失速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鑒于東北正尋求從重工業基地向當代制造業中心和東北亞貿易中心發展,經濟放緩也許僅是必經階段。但若是經濟發展仍受制于中央計劃時代的遺留傳統,那便将是長期問題。

上世紀30年代,擁有豐富煤油資源的東北地區在日本軍隊控制下走向工業化之路,在毛澤東時代成為重工業中心。但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起,東北的光環開始褪色,政府為主導的傳統變為發展的包袱,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成了企業家的樂土。1990年代末,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實施國有企業改革,3000萬下崗職工中約有四分之一在東北,導緻失業率飙升,抗議不斷。

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于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計劃。僅從數字增長來看,效果立竿見影。東北三省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經濟增速為12.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3個百分點,成為發展最快的區域。

21世紀初,東北國有企業占到了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經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國30%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東北的經濟結構惡化,更為依賴投資和制造業,更易受到房地産放緩影響。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湧入采礦業、重型設備和房地産行業。

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正趨于平衡,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制造業,東北卻背道而馳。2013年,制造業在地區經濟總量的占比從10年前的47%升至50%,服務業的比重下降——這違背了振興方案的初衷。

不過,前景并非一片昏暗。近年來的某些投資大有裨益。例如,沈陽正在将其機場建為北亞樞紐。擁有800萬人口的沈陽在2010年以前沒有地下交通系統,導緻路面交通擁堵。現有的兩條地鐵線路在高峰時段擁擠不堪,所幸9條新線路終将開通。

此外,東北深厚的工業傳統也有望由劣勢變為優勢,沈陽機床廠的蛻變即為一例。作為毛澤東時代的工廠,它就像封閉的小社會,為工人及其子女提供住宿、學校,甚至劇院。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令這個“安樂窩”分崩離析,企業合并,工人下崗。

與此同時,沈陽機床廠走上現代化之路,上市,收購德國工廠,建設現代化廠區。2002年,它在全球機床廠家銷售榜中位居第36位,9年後升至榜首。不過,經曆了如日中天的2011年,沈陽機床廠的銷售額伴随東北經濟放緩開始下降,外國廠商進一步占據中國市場。

中央政府十分擔憂,于2015年7月調派人馬到東北調研。不久後,國務院出台35條措施振興東北,承諾加快鐵路、機場和保障房建設,支持包括機器人和集成電路在内的高科技行業。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說,新一輪改革的主旨是“放手”。他說,政府必須放松對經濟的管控,促使企業為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他相信東北能夠重獲中國經濟引擎的地位。不過,近年來的經驗表明,在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放手很難。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