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濤新華社對外部中國特稿社
中國經濟走勢正在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關注不僅僅局限在宏觀領域,而是越來越向行業縱深。向海外受衆更多地解讀中國經濟,就需要更多記者不僅能夠把脈宏觀經濟運行,還要深入一個行業進行長期跟蹤研究。這樣,才能及時敏銳地捕捉中國經濟轉型結構調整中的新亮點,更豐富地呈現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
然而,由于國内的外宣媒體主要責任是解讀中國的大政方針,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事行業經濟的對外報道人才相對匮乏,對于行業新聞的解讀也相對遜色于宏觀經濟的解讀。
如果持續觀察外媒的中國新聞報道就不難發現,國内行業領軍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外媒的高度關注。如何從國家利益出發,從中挖掘鮮活的經濟新聞,傳遞中國經濟的脈動并服務海外受衆,這不僅需要記者的敏銳,更需要記者對某行業的持續關注和了解。
近期,中國的商務旅行市場異軍突起,包括《今日美國》在内的很多海外媒體都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筆者多年來一直對航空報道抱有濃厚興趣,結合自己的采訪實踐,談一些體會,也希望借此能引起更多同仁對行業新聞對外報道的重視。把握産業的特色作為長期關注航空業領域的記者,筆者越來越覺得航空是非常典型的經濟“風向标”産業,從民航到公務航空,再到私人飛機都直接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今日美國》的《中國商務旅行激增成為美國企業新機遇》報道也是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産業特質,開篇即提出“中國即便是在經濟增速出現放緩的情況下,仍在為世界創造着不容小觑的新商機——中國迅速增長的商旅出行。”
在中國經濟面臨巨大轉型壓力和結構調整挑戰的當下,這個角度實在是令人欣喜的正面報道,然而,如果沒有行業報道的積累是很難及時捕捉到這個切口的。
在今年春季上海舉辦的亞洲商務航空展上,筆者也通過對公務機行業的長期觀察和展會上的采訪,采寫了特稿《中國公務航空:開啟“遠程巡航”新模式》。文章中,既有業界權威人士評述中國公務機行業從此前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增速放緩階段,也注意到業界對于中國公務機市場未來需求增長的信心。
其中,将第一架公務機賣進中國的權威人士的表述在業界引發關注。他說:“越是競争殘酷、賺錢更難的時候,做事越要有效。機會轉瞬即逝,公務機就是這樣能夠幫助把握機會的‘時間機器’。公務機的本質就是一種高效的交通工具。”當時在現場采訪,筆者即被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熱情所鼓舞。
《今日美國》這篇報道提出“中國在商務旅行上的消費額已經超越美國”并不是空穴來風,“從飛機制造商到旅行箱生産企業等諸多産業都在争相從這一新崛起的龐大市場裡争得一席之地”,這些都說明了中國商務航空市場的機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活力。
但是,對行業投資和企業決策者來說,僅僅知道這些現象還不夠,人們圍繞中國的航空市場還有很多疑問,比如,中國此刻以及未來将在全球商旅出行市場處于什麼地位?中國商務出行支出前景如何影響全球和本土相關産業?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恰恰有助于理清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以及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可是,如果沒有積累豐富而權威的消息源,對航空産業鍊的上下遊運營沒有比較充分的調研,就很難做出比較透徹的分析,這對從事行業新聞對外報道的記者來說,挑戰是蠻大的,需要具有能夠靜下心來潛心調研的勇氣和堅持。
集聚權威消息源
一篇報道的分量總是離不開新聞的權威性。《今日美國》的這篇報道援引了多位業内關鍵人物的引語,穿插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權威數字和核心新聞事實,既有觀點又有事實分析,論據充分,使人對中國航空市場發展給全球航空産業帶來的變化一目了然,那種變化不僅是貿易量的增長,而是遊戲規則的改變。
環球商務旅行協會執行董事兼首席運營官麥克·麥考密克表示,“我認為這意味着遊戲規則的改變”,并認為“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變化,意味着我們過去研究商務旅行領域的基本規則将發生變化”。這是令讀者不容小觑的信息,也體現了記者的采訪調研功力。
除此之外,文章中我們還能看到一系列商務旅行知名企業從容登場,包括世界著名的希爾頓酒店集團、洲際酒店集團,全球航空巨頭波音公司,知名的旅行箱制造商新秀麗等。透過這些企業,人們看到了在中國市場較早布局的外資如何把握新機會制定新戰略,而嗅到新市場機會而加速“中國戰略”的企業又是如何發揮後發優勢。
在報道中,有一處細節非常值得關注。作者巧妙地講述到其中兩家為了更好地把握來自中國商旅出行的商機而專門推出其“中國戰略”——不僅在中國本土建設更多适合商務出行者需求的連鎖酒店,還将目光指向那些将足迹踏上國際旅行的中國商旅人士,為其打造專門的酒店及服務;細微之處還留心諸如前台的漢語服務,甚至還有菜單上增加中國菜肴來溫暖出行者的“中國胃”。由此一來,一篇看似商業氣息很濃的稿件,不僅有數據、引語的支撐,還有了那麼一點“商業稿”難得的暖心細節,頗具可讀性。
在采訪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到行業視角不僅可以感知中國脈動,也有可能探索出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方式。隻要選取好那些具有重要性、典型性和貼近性的行業,都有可能把報道行業變成講好中國故事。
應該說航空業是一項和人息息相關的事業,尤其是民用航空,它總是和很多人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對經濟的起落極為敏感的市場化行業,也極為國際化。挖掘其間的人和事,從中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應是行業新聞日常調研的重點。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也是行業新聞對外報道的重要内容,它的關鍵在于要保持客觀平衡,傳遞業界比較公認的聲音。
當前,中國社會對于“公務機”還存在着一些認知上的誤區。事實上,對于公務機絕不該把它貼上“奢侈”的标簽,而應回歸其交通工具本質——現代交通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最大價值是服務于人們提升商務旅行效率,提升飛行體驗,讓更多面對面交流成為可能。如何公正客觀地反映行業的訴求和聲音也是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看過《今日美國》關于中國商務旅行的這篇報道後,筆者深深感到從行業視角觀察經濟社會動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前,無論是新聞業界還是讀者,對于經濟新聞多少都會望而生畏,因為連篇的數據分析讓人感到内容過于“高大上”,如果能從行業新聞入手,把經濟新聞社會化,把複雜的經濟分析與人财物等經濟資源的調配和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那麼更多可讀性強、具有說服力的經濟報道就能夠躍然紙上。
講好中國故事有很多種可能,有很多種方式值得探索。中國媒體人要放開眼界,也要腳踏實地從我們腳下的土地、日常的生活中觀察。
深處中國、植根中國,作為中國的職業媒體人有更多機會和可能從我們每天所處的生活中捕捉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更有責任告訴外部世界:轉型中的中國有它的成長之痛,也有成長才有的喜悅和新機會,而這些機會正是世界有所期待和可以共享的。(作者供圖)
航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