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datajournalism)是近年來新聞實踐領域的一大熱點話題,指的是由數據驅動(data-driven),從中挖掘新聞價值,對數據進行處理,最終予以可視化呈現的新聞報道方式。近年來,《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紛紛進行了數字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如《雪崩》《伊拉克戰争日志》等),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相比之下,在對外傳播領域,中國的數據新聞發展方興未艾,不僅實踐者較少,而且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相比國外的實踐仍有不小差距。
一、數據新聞在對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數據新聞是互聯網、物聯網及信息處理技術高度發展下的産物,具備其他報道方式難以替代的優勢。它能以美觀的可視化設計及用戶友好的交互設計向新聞受衆傳達海量且複雜的信息,提升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最終增強中國媒體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因此,在當下的國際傳播環境,數據新聞應用于對外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大數據”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大數據時代,不僅人們每天的行為活動都能以數據的方式儲存下來,而且信息處理技術也日新月異。相比小數據時代新聞線索的有限,如今可供媒體人挖掘的新聞報道“原材料”更為豐富了。其中,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賦予記者從另一個視角審視世界、發現問題的可能性。“相關關系很有用,不僅僅是因為它能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而且提供的視角都很清晰”①,盡管它得出的結論仍需得到因果關系的論證。同時,借助先進的技術,媒體人從數據中挖掘新聞價值的各項成本也在不斷降低。
海量的數據資源作為一種新聞素材,驅動了數據新聞報道的産生,正在成為傳媒行業中一種新的生産力及競争力。對外新聞報道的内容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是塑造國際形象,維護自身利益,宣揚本國立場和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國際傳播環境仍然維持着“西強我弱”的态勢,忽視大數據潛在價值意味着失去大量可能的新聞源,這不僅将削弱中國媒體在國際社會的核心競争力,更可能導緻這些媒體話語權的逐步喪失。
2.數據的客觀性更容易讓傳播受衆信服
新聞客觀性一向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但是傳統媒體經常出現“把關人”充當新聞事件“裁判員”的情況,難免影響新聞的客觀性。然而,國外受衆之于新聞最重要的訴求之一便是新聞報道立場的客觀。相比文字新聞,盡管數據新聞仍然需要媒體人進行把控和處理,但它給受衆留下的印象是,更為直觀、如實地反映事件真相。
此外,新聞受衆身處傳播環境的改變,也将影響他們對于對外新聞報道的需求和興趣。Web2.0的發展,大數據的出現,讓人們暴露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早在2006年,EveryBlock的創始人艾得裡安·霍洛瓦季(AdrianHolovaty)就認為,“報紙網站應當停止以故事為中心的視角”,受衆需要更多的“結構化數據”,即“雖具有不同屬性,但持續地交叉于同一個主題的信息”②。因此,在當前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報道方式更容易滿足受衆的需求,令他們信服。
3.數據信息的可視化設計有助于降低“文化折扣”
在對外傳播中,傳播者與受衆之間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容易導緻媒體産品在傳播過程中産生“文化折扣”。由于語言、語境、思維模式等的不同,文字信息的傳播常常面臨許多阻礙,而經過可視化處理的數據新聞則更為直觀、易懂,有助于降低“文化折扣”。一方面,數據信息的邏輯性和客觀性均較強,能通過可視化設計得到良好的展現,受衆在“解碼”數據新聞時會減少個人主觀色彩的介入。無論是擁有怎樣文化背景的族群,人們基本都能區分數據量的多少,這有助于增進對外新聞報道傳受雙方的共同理解。另一方面,“讀圖時代”,色彩斑斓的圖片更能吸引受衆的注意力,而且可視化的信息要求的閱讀能力遠遠低于純文本信息,這增加了不同地區、族群、語言、文化水平的受衆準确理解新聞傳播者目的的可能性。
4.數據新聞的交互性能加強報道的趣味性和針對性
在Web2.0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傳統被動的新聞“受衆”變成了擁有主動性的“用戶”。用戶話語權的實現,使媒體内容市場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進行轉變,用戶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促使了個性化定制媒體産品的飛速發展。數據新聞能反映某個視角下某個新聞事件的全貌,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滿足用戶對該新聞事件進行“刨根問底”的需求。雖然不少數據新聞是靜态、二維的圖片,但是研究國外許多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也可發現,它們不僅在可視化設計方面美觀清晰,而且許多還是動态的、立體的、交互的。這不僅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聞事件,而且還加強了報道的針對性與趣味性。通過與新聞網站的互動,用戶不僅能随心所欲地查看自己感興趣的内容,而且也增加了用戶接收信息這一過程的趣味性,加深了用戶對新聞内容的理解和記憶,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二、數據新聞在對外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數據新聞具有許多優勢,對于中國的對外新聞報道來說,是一個提升媒體話語權、縮小“西強我弱”差距的重要契機。目前,在數據新聞領域,盡管國内的實踐者衆多,但出色者鮮有,在對外新聞報道領域進行數據新聞應用的出色實踐者更加稀少,相比國外優秀的媒體,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差距。
1.對外新聞報道中鮮有采用數據新聞的報道方式
據筆者統計,2016年5月1日至5月20日期間,《紐約時報》圖像團隊@NYT_Graphics及其成員一共在推特(Twitter)上發布了32條推特,分别涉及印第安納州選舉、全國選舉情況、加拿大火災、退出的總統候選人、巴西政治危機涉及人員、芝加哥非裔美國人的民調、共和黨對唐納德·川普(DonaldTrump)的支持情況、加拿大火災後的煙雲、川普侮辱他人的統計、川普與共和黨人的分開、巴西政治危機主要人員之間的關系、俄羅斯興奮劑事件、法官缺席對最高法院的影響、美國費城鐵路脫軌、巴格達恐怖襲擊、埃及航空失事、川普的财務披露等17個話題,平均每天發布推特1.6條,每天涉及0.85個話題。
相比之下,中國的幾大外宣媒體在國外社交網站上鮮有采用數據新聞的報道方式。筆者分别統計了5月1日至5月10日之間《中國日報》(ChinaDaily)的臉書(Facebook)賬号和人民日報的推特賬号@PDChina,以及5月11日至5月20日之間新華社(ChinaXinhuaNews)的臉書賬号和《環球時報》(GlobalTimes)的推特賬号@globaltimesnews。其中,《中國日報》在十天之内共發布了32條臉書狀态,無一有關數據新聞;新華社共發布了149條臉書狀态,僅有1條“近似數據新聞”,為信息可視化圖片;《人民日報》共發布了426條推特,無一有關數據新聞;《環球時報》共發布了466條推特,僅有3條為“近似數據新聞”。雖然數據新聞的生産周期較長,且本次統計的樣本量較小,但仍然能從結果中發現:數據新聞還不是中國外宣媒體采用的主要報道形式之一。
2.僅将數據新聞等同于信息可視化
數據新聞,特别是靜态、二維的數據新聞,通常都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呈現,但這不意味它完全等同于信息可視化。然而,目前國内許多媒體卻是将這兩者簡單地劃等号,沒有觸及數據新聞的核心,導緻在對外傳播中許多數據新聞隻能被歸類為“近似數據新聞”,或是數據新聞的“初級版”。數據新聞的核心要義是大數據驅動,即通過處理大數據發掘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例如:英國《衛報》數據新聞的成名之作《伊拉克戰争日志》便是在海量數據驅動下運用可視化技術呈現出來的優秀作品。2010年10月,《衛報》借助谷歌地圖軟件,将來自維基解密網站關于伊拉克戰争的近40萬條數據制成了一張點描圖(dotmap)。地圖上的每一個點都代表在伊拉克戰争中發生的一次人員傷亡事件,點擊後會彈出每一個事件的“新聞六要素”信息,将整場戰争轉變為一個連續的新聞數據集。
相比之下,目前中國許多與數據相關的對外新聞報道仍然停留在信息的可視化層面,即用可視化技術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将新聞報道“包裝”起來,卻沒有很好挖掘大數據背後的價值。環球時報網站上有一個名為信息圖(Infographics)的闆塊,發布了許多與數據相關的報道。比如:2016年5月18日,該闆塊發布了一張題為《中國極度短缺兒科醫生》③的信息圖,說明了中國兒科醫療的現狀、導緻原因、解決辦法和目标。其中絕大部分内容都是文字,隻有在現狀部分将少量的數據以可視化的圖形表現出來。假如将可視化的“外衣”去除,這則報道除了不那麼美觀以外,仍然可以成立。該闆塊類似的信息圖報道還非常多,盡管都包含了數據信息,但它們仍然是“扁平化”的單條新聞報道,而不是“立體型”的新聞數據集。
此外,交互性能夠将海量數據信息進行立體化分層排列,用戶每點擊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便可以獲得該數據子集的信息。然而,除了少量的個例以外(如英文版财新網(CaixinOnline)在2014年發布的關于周永康和金道銘的兩則數據新聞),對外新聞報道中的絕大部分數據新聞(或“近似數據新聞”)都是靜态的二維圖像。
3.數據開放程度不足造成數據資源稀缺數據是數據新聞的根本來源和驅動力,沒有足夠數據的支撐,便無從談數據新聞的生産。歐美國家的數據新聞較為發達,很大部分原因是其背後政府政策的支持。自2009年以來,美國奧巴馬政府接二連三地簽署、頒布了與開放數據相關的政策,這無疑為數據新聞的發展添加了源動力。相比之下,《2013年全球數據開放晴雨表報告》顯示,中國在國際貿易、健康、教育、犯罪、環境等領域開放的數據均較少,這說明未來中國在這個領域可以開放和利用的空間仍然很大④。不過,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媒體行業所能利用的“原材料”便相對稀缺,最終将影響數據新聞産品的質量,以及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除了從政府獲取數據這條渠道以外,媒體行業還能尋求第三方數據公司或社交媒體的合作,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與百度合作的“‘據’說春運”便是一個很好案例。然而,與第三方數據公司或社交媒體進行合作的方式存在以下兩方面的潛在問題。一方面,目前中國普遍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各大科技公司或第三方數據公司經常進行互相之間的數據屏蔽,緻使彼此的數據信息無法進行共享。如果數據新聞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進行挖掘,則可能導緻結論有失偏頗。另一方面,以盈利為導向的第三方數據公司收集的數據主要是以消費者行為、興趣與需求作為衡量指标,其中又有多少是站在公共利益角度的大衆媒體可以利用作為公共議題的數據呢?這也成為影響數據新聞報道範圍和種類的一項潛在因素。
4.數據新聞生産過程缺乏數據思維人才傳統媒體擁有良好的新聞思維,擅長處理新聞各個要素的文字信息,這在大數據時代依然非常重要。然而,相比傳統的文字報道,數據新聞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結合數據思維進行生産。因此,匮乏數據思維人才,也是目前對外報道中數據新聞生産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一方面,之所以對外報道中的數據新聞僅僅是“新瓶裝舊酒”,這說明媒體人仍然運用傳統的新聞生産思維進行數據新聞報道。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數據新聞剛剛出現,目前在業界工作的媒體人之前普遍未受過相關思維和技能的訓練,轉型面臨困難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如何打破霍洛瓦季提到的一向“以故事為中心”的叙事方式,融入數據思維,同時提升媒體人的數據挖掘能力及可視化交互技術的應用能力,是未來中國數據新聞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另一方面,數據思維也不意味着唯數據論。數據相關關系的價值伴随着大數據的出現而變得重要,然而,與大數據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有所不同的是,媒體人應當警惕由此衍生出來的“假結論”。在商業領域,對一個消費者行為的預測錯誤的代價并不大,且改正速度也較快;然而新聞報道的傳播範圍極其廣泛,影響力巨大,一旦“輕信”數據,則可能造成覆水難收的效果。因此,在如火如荼展開的數據新聞教育中權衡兩種思維之間的關系,也十分重要。三、結語
數據新聞是傳統媒體面對時代變革時應運而生的産物,它不僅給新聞生産過程帶來了一系列變革,更影響着未來整個傳媒業的競争格局。目前,中國的數據新聞正處于起步階段,内源性與外源性因素共同導緻了不少問題的出現。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對外傳播在本來弱勢的情勢下更是面臨重重挑戰。因此,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适應傳媒業的這一新興模式,聯合社會各界的力量解決目前中國數據新聞存在的相關問題,并不斷提升外宣媒體的傳播力、競争力和話語權,亟待深入研究與探讨。
「注釋」
①ViktorMayer-Schönberger、KennethCukier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頁。
②AdrianHolovaty,Afundamentalwaynewspapersitesneedtochange,http://www.holovaty/writing/fundamental-change/,2006-09-06/2016-05-23.
③該報道的原文标題為:ChinaFacesSevereShortageofPediatricians。
④TimDavies,OpenDataBarometer:2013GlobalReport,p19-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