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語言通俗、内容嚴謹、背景恰當

語言通俗、内容嚴謹、背景恰當

時間:2024-11-06 10:39:45

呂秋平新華社對外部

編者按:科技報道始終是對外報道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本期選取新華社和英國《鏡報》的相關報道,用三個關鍵詞來解讀科技報道對外傳播的“密碼”。

随着經濟地位在國際上的快速提升,以及在創新驅動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績頻繁吸引外媒的眼球。從“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到“玉兔”号月球車,再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中國自主創新技術不斷打造“中國制造”的升級版。因而,科技報道也被提升至對外報道領域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西方主流媒體聚焦中國的科技創新。英國廣播公司5月底播發一組特别報道稱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科研領跑者,文章梳理了中國五個科研項目,包括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動物器官移植、大亞灣中微子研究、海洋科考項目,以及登月工程計劃。無獨有偶,英國《自然》雜志也于同月刊登了新華社對外部中國特稿社主筆撰寫的深度報道《聚焦廣州:從貿易樞紐到創新熱土》,以廣州為例介紹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舉措,将世界目光吸引到中國這一科技創新的沃土。

然而,對于外文編輯而言,科技報道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編發科技報道不僅需要編輯鑽研了解相關的技術領域,還要從讀者的角度出發,用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将相關科技成果用外文表達出來,這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

今年早些時候,新疆畜牧科學院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獲得不同毛色的綿羊,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改變大動物的毛色,具有重大意義。新華社新疆分社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相關動向,獲悉這一科研成果後,記者第一時間獨家專訪科研團隊負責人,獲取大量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筆者根據這些豐富的素材編輯的英文“中國獨家”重點欄目稿件《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不同毛色的綿羊》(以下簡稱新華社稿),被英國鏡報網站采用五段以上,“今日阿拉伯”網站全文轉發,biointel、geneticliteracyproject等行業網站也紛紛采用。對外部海外媒體室在新華社官方推特賬号、中國特稿社在穿越中國網站實現圖文視頻精編展示,極大地提升了傳播效果。《鏡報》在題為《基因技術創造世界首隻“斑點狗”綿羊未來或可定制寵物毛色》的報道(以下簡稱鏡報稿)采用我社文字報道時,還專門從我社推特賬号下載圖片配圖播發。總社與分社、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通力協作,共同打造了這一科技報道多種報道形式全覆蓋的成功案例。

這不僅說明中國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突破獲得國際認可,也是新華社對外科技報道的一次有效傳播。筆者将新華社稿和鏡報稿做對比,結合此次編輯的經驗和心得,以及近期新華社播發的幾篇科技報道代表作,淺析如何加強科技報道的對外傳播影響力。

第一,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

大多科技報道源自與受衆日常生活較遠的高端前沿領域,一般讀者并不一定具有相關知識儲備。科技報道想讓讀者既能看懂、又有興趣閱讀絕非易事。曾有多位外國改稿專家建議我們撰寫稿件時,要把讀者想象成隻有六年級英文水平的孩子,語言結構要盡量簡單,用詞也不能生僻,科技報道更是如此。新華社稿的導語從這項科研成果可能帶來的市場化應用出發,具體到它意味着未來可能有更多色彩的原色羊毛制品供消費者選擇,這就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生活的距離。随後,稿件還提到,随着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未來寵物愛好者甚至可以去定制自己寵物的毛色。

新華社稿開頭還描述了幾隻顔色各異的萌寵在科學院實驗農場裡嬉戲的場景,生動的畫面感激發了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為了讓讀者樂于閱讀,筆者在編稿前特意看了分社記者拍攝的花綿羊照片,用“奶牛”“斑點狗”“沒有攪拌的卡布奇諾咖啡”等直觀比喻來形容這幾隻科學家的萌寵。果然,《鏡報》在采用我們的稿件時,甚至直接将“斑點狗”和客戶化定制寵物毛色的内容拎出來作标題,這也為我們以後的科技報道提供了借鑒。

此外,科技報道難免會出現生僻詞,如何用讀者能接受的詞彙或表達概括就很重要。新華社對外部一位外籍改稿專家曾說:科技稿如果生僻詞太多,讀者就會失去閱讀興趣,一定要用通俗的語言去诠釋。在編寫新華社稿時,筆者将最核心也是最生僻的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放到稿子的後面去解釋,緊接着向讀者介紹這項技術相當于剪刀,将DNA中不想要的部分剪下,替換成想要的部分,取得基因編輯的效果。用這樣簡單的語言去描述尖端科技,讀者比較容易接受。

類似地,新華社對外部5月下旬播發的《中國氣體分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稿,将浙江大學領銜團隊發表于《科學》雜志的最新乙烯乙炔物理分離技術成果從讀者比較關心的應用角度出發,稱該技術可以令塑料、橡膠及油漆産業大大減少能耗,并且可以更為高效地獲取高純度乙烯,從而進一步生産相關産品,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第二,嚴謹至關重要。

分社中文稿件稱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改變大動物的毛色。真的是“國際上首次”嗎?作為編輯,我們每次遇到這樣的字眼都會在心裡打個問号。

經過反複與分社記者電話核實,記者透露該團隊已經撰寫了相關論文,拟投稿國際學術期刊,隻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目前文章還沒有發表。此外,采訪對象還提及以往國外改變動物毛色的實驗對象是老鼠而非大動物,這與筆者在網上調研的情況基本一緻。

嚴謹起見,筆者決定不在标題和導語中突出“首次”,隻在文中第五段用科學家自己的引語告知,并緊接着添加了一句“國際上曾對老鼠做過類似實驗”的背景,既避免漏掉新聞,也尊重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而鏡報稿則通篇未提國際上首次的說法,比新華社稿的處理方式更為謹慎。這種不提及“首次”的方式,優點是不會發生事實性錯誤,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降低了文章的新聞價值,是在無法核實信息準确性的前提下采取的無奈選擇。

而新華社對外部中國特稿社向英國《自然》雜志供稿《聚焦廣州:從貿易樞紐到創新熱土》時,《自然》雜志的編輯也與新華社記者反複進行核實、修改、補充、說明,規避專業詞彙的同時,也追問一些細節。例如,廣州市政府說,在科技成果基礎上成立的科技公司,可以申請房租補貼。編輯就問:如何界定是在科技成果基礎上成立的公司?此外,編輯還讓記者提供諸多信息的來源出處,并找助理編輯核實每一處細節。這種反複核實的做法,細緻嚴謹的态度能最大限度避免差錯,也值得我們編輯學習。

第三,背景添加很關鍵。

筆者在撰寫新華社稿調研時發現,基因組編輯技術于2015年底被美國著名權威雜志《科學》周刊評為2015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而且位列榜首,這足以反映科學界對該技術的重視。因此,新華社稿特意在解釋該技術時添加了此背景,用于向讀者解釋此次中國科學家研究突破的重大意義。

新華社稿還提及毛色遺傳屬于多基因控制,并且在遺傳上具有顯隐性表現,所以常規育種手段選育并固定一種毛色常常需要經曆幾個世代。因此,周期長、難度大被認為是遺傳育種的主要難點之一。這個背景介紹了以往通過常規遺傳或雜交手段培育新品種的弊端,從而突出了基因編輯技術培育毛色的優勢。

而鏡報稿則注意到新疆畜牧科學院的特殊地理位置,向讀者解釋新疆位于中國偏遠的西北部地區,并且有相當數量的牧民還在草原上放牧,這就解釋了科學家選擇羊羔作為實驗對象的原因,同時還将該成果可能帶來的市場化應用聯系在一起。

新華社播發的氣體分離技術突破稿,加入了乙烯用途的背景,向讀者介紹乙烯是用于制造塑料、橡膠和油漆的原材料,而将乙烯乙炔氣體進行物理分離則是這些産業中的一道必要環節,這就解釋了該成果的重要意義,也讓讀者更有興趣地繼續閱讀,了解該突破的更多細節。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報道看似與輿論導向無關,但實際上也存在明顯的傾向性問題。新華社稿從标題和導語就突出這是中國所取得的科技突破,及時傳播中國基因編輯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對比之下,鏡報稿雖然報道的是中國科學家取得的科技成果并且轉發新華社稿達七段之多,卻在文章第九段才出現“中國”以及“新華社”字眼,這恐怕不是偶然。此外,鏡報稿還提出了基因實驗所遭受的非議,但并沒有補充采訪展開說明,這難免會令不明就裡的西方讀者對中國開展的研究産生質疑。因此,在西方媒體主導的輿論世界,如何争奪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将是我們外宣媒體在輿論交鋒中的長期任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