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無論是在美國國内層面,還是在國際層面,都舉世矚目,選舉結果将直接影響美國在未來四年的政策走向。從預選到新總統宣誓就職,選舉曆時一年,競選人之間要通過大量的辯論、訪談、演講等将其觀點呈現給公衆,涉及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競選過程除了會影響選舉結果外,也是影響公衆、塑造公衆認知的過程,對公衆不熟悉的領域更是如此。中國一直是曆屆大選競選者們經常談到的一個話題,每次涉及的具體議題會有差别,經常是中美關系當時的熱點問題。批評對手的中國政策和觀點是競選者們經常使用的一個策略。大選期間競選者們的涉華言辭強硬,盡管當選後對中國的政策會向更加務實的方向轉變,但整個競選過程對公衆的影響不能忽視。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大選過程涉及的中國議題會對美國甚至世界的“中國話語”産生影響,影響兩國關系的民意基礎。因此,了解美國大選過程中的“中國話語”,做好外宣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美關系發展的現狀
了解中美關系的現狀是更好地解讀美國大選涉及的中國議題的基礎。當前,中美關系既存在合作機遇,也存在競争挑戰,可大緻歸為四個方面。
第一,中國一直把中美關系作為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雙方達成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即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2014年11月,在奧巴馬總統訪華期間,習近平主席又提出從六個重點方向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中美兩國都非常清楚,良好的中美關系對兩國人民甚至世界都有益,但如果發展不好,就有可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盡管兩國在“相互尊重”哪些核心利益、是否均等地“合作共赢”等問題上仍需溝通、磨合,但奧巴馬政府整體上從未否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努力,兩國在“不沖突、不對抗”方面達成高度共識。
第二,中美關系的依存度越來越高。中美間的相互依存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時至今日中美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日益依賴對方,各領域都體現出依存關系。正如王毅部長所強調的,中美之間已經進入了一個相互依存的時代,誰也離不離開誰,大量美國企業在中國發展,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國。2015年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高達5580多億美元,每年中美之間來往的人次達475萬,兩國之間有近百個對話機制,合作領域無所不包,共同利益不斷擴大。
第三,中美在全球治理方面急需加強合作,這不僅影響中美關系,而且關乎世界。當前,全球熱點和難點問題頻發,整個世界面臨着全球治理的艱巨任務。在過去的幾年裡,中美雙方在伊核、朝核、叙利亞、阿富汗、維和、發展、全球公共衛生等國際地區熱點問題和重大全球性問題上開展密切協調與合作。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的典範,雙方先後簽署了三份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今後,中美在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經濟合作,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方面仍需密切合作。
第四,中美增強戰略互信,切實管控好矛盾和分歧依然任重道遠。中美之間增進戰略互信一直對雙方都是一個挑戰。修昔底德陷阱、霸權轉移、結構性沖突等經常被用來描述中美關系。這也是為何中國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一個原因。但是,近年來中美戰略互疑一直存在,甚至還在加深。2009年後,美國開始實行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之後強勢介入南海問題,遏制中國的企圖明顯。同時,美國學界、戰略界展開了對華政策的第三次大辯論。此外,中國對美國倡導和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以及美國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成立亞投行等方面也存在互不信任。在南海問題、網絡安全、人權等方面,雙方也存在較大分歧。如何增強戰略互信,管控矛盾和分歧仍需雙方繼續努力。
二、2016美國大選中的“中國話語”
中美關系的很多方面在2016美國大選中都有所體現。競選者們盡管也會傳遞一些積極信息,如希拉裡曾提到“基辛格所開啟和後來發展的中美關系對美國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關系”,但整體而言,負面觀點較多。盡管有些是出于選舉策略之需,但也體現出當前美國對中國的一些相關認知和思維定勢,需要關注。競選者的“中國話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美經貿關系,以批評中國為主。最常見的話語集中在:中國搶走美國就業機會、操縱彙率、不遵守貿易規則、商業盜竊以及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的逆差和對中國的債務問題等。此類内容在特朗普的言辭中出現頻率高,語氣誇張。例如,“他們把貨币貶值到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我們的公司根本無法競争,根本不可能。他們正在殺死我們!”在談到貿易時,他強調:“我們損失嚴重。中美貿易不平衡,我們每年損失5000多億美元。”“我們不能繼續讓中國強奸我們的國家。他們現在就是這麼做的。”希拉裡也表達了相似觀點,“中國和其他國家正在進行一些卑劣和不公正的貿易,使競争不利于美國工人和美國公司,我們必須站出來反對中國的惡習”,“我不能忍受中國依靠美國工人來解決自己日益加重的經濟問題……我反對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共和黨總統競選人泰德·克魯茲(TedCruz)也發表類似言論:“我和迪爾公司的人一起聊天時,他們談到由于中國的各種監管在中國銷售拖拉機有多困難。中國是保護主義者。”
二是關于南海問題和朝鮮問題。對于美國總統大選,相對于國内議題,外交議題并不十分重要。但由于2015年至今,中美因南海問題關系緊張,朝鮮多次試射導彈也引起世界廣泛關注,這兩個議題也成為大選中的一個常見話語。希拉裡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我們确實存在持續的挑戰,我們在南海面臨挑戰,因為中國一直在增加在那裡的軍事部署,”特朗普也經常提到南海問題,如,“他們正在使那裡軍事化。他們在南海中間建了一個軍事化島嶼”。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約翰·卡西奇(JohnKasich)也強硬表示:“他們需要意識到他們并不擁有南海。我贊成美國派一個航母戰鬥群到南海。”而關于朝鮮問題的話語,多是批評中國沒有控制好朝鮮。特朗普直白地表示:“中國完全控制朝鮮。如果他們想,他們就可以解決朝鮮問題……如果沒有中國,朝鮮吃飯都是問題。”而卡西奇則明确說:“中國是一個競争者,我要讓中國做三件事,第一就是要讓中國做朝鮮工作,阻止那個家夥(金正恩)和他正在做的事。”
三是關于網絡安全。近幾年中美關于網絡安全一直存在争議。競選者們認為中國攻擊美國網絡,盜取商業秘密,對美國形成挑戰。例如,BBC新聞曾以《希拉裡·克林頓指責中國盜取商業秘密》為标題進行報道,指出:“希拉裡指責中國盜取商業秘密和政府信息,指責中國正在襲擊在美國任何不移動的東西。”同時,也涉及中國對美國的挑戰,如希拉裡強調:“中國投資1800多億美元來改進寬帶,我們也不能落後。”克魯茲也是直指中國,他說:“事實表明中國就在大量的網絡戰之後,襲擊我們的政府系統,襲擊我們的個人系統。”
四是關于中國人權。美國對中國的人權經常持負面觀點,每次大選都會涉及,本次大選同樣如此。例如,在談到堕胎問題時,希拉裡說:“當政府做出這些決定時,我們可以看到會發生什麼,無論是在中國的被迫節育、被迫堕胎……我認為我們不應允許政府來做那些本屬于個人的決策。”在中國放開二胎政策之後,馬爾科·盧比奧(MarcoRubio)批評說:“盡管二胎政策是一種進步,但是該政策還是很專制。事實上,如果一對夫婦有了第三個孩子,政府會強迫他們以任何方式把孩子打掉。二胎政策就如同獨生子女政策一樣沒有道理,不講人性。”對于中國主持全球婦女峰會,希拉裡則說:“中國在聯合國召開關于婦女權利的大會,而同時又在迫害女權主義者。”
五是暗示中國對美國形成的挑戰。随着中美實力差距的縮小,美國也出現了很多焦慮反應,這種話語不時出現。例如,希拉裡明确表示:“中國對美國下任總統将是最大的問題之一。”特朗普指出:“他們正在提高他們的軍力,令人害怕。在應對伊斯蘭國方面我們有問題,在應對中國時問題更大。”在談及清潔能源時,希拉裡說:“有人可能成為21世紀的清潔能源超級大國,可能是中國、德國或是我們。我希望是美國。”在提到教育時,希拉裡也與中國進行對比,盡管是在批評共和黨的教育,她說:“中國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大量投資……共和黨不僅在早期教育方面坐失良機,而且還要徹底将其毀掉”。盧比奧在談到軍力時,也是和中國對比,他認為,“過去美國的軍費削減了近萬億,然而中國的軍費卻在去年又增長了百分之十”。
三、對中國外宣的啟示
鑒于大選在美國甚至世界受到高關注度,中國對其影響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中國話語”包含的負面觀點和可能導緻的負面情緒會影響中國的海外形象和認知,以及中美關系的整體氛圍。我們應在以下方面提升相關外宣工作。
第一,總結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中國話語”趨勢,規劃外宣,提早介入。中國從1949年就出現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朝鮮戰争,再到麥卡錫主義時期,“誰丢掉了中國?”一直都是美國社會辯論中頻頻出現的話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更是在競選中不斷出現,形成了美國競選中的“敲打中國”(Chinabashing)現象:從裡根到老布什,從克林頓到小布什,再到奧巴馬,競選者在涉及中國時都是态度強硬,敵對态度明顯,甚至妖魔化中國,有時甚至會看誰對中國更強硬。近幾年,美國大選的涉華議題還出現了從外向内的轉變,即中國議題成為美國内政的外延。無論是希拉裡談論美國技術,還是特朗普談論美國改善基礎設施,都拿中國來對比。實際上,在競選中把中國作為替罪羊會對美國公衆如何看待中國産生影響,而競選中的這些涉華負面信息也會反過來影響中國公衆對美國的認識。長此下去,會削弱兩國互信的基礎。因此,中國應該在大選年開始之前着手外宣規劃,提早介入,主動塑造海外形象,改變中國形象經常被他塑或被動應對的不利狀況。要把握大選過程和大選節奏,規劃外宣,如采取哪些渠道,重點宣傳哪些議題,以何種方式來宣傳議題,選擇什麼樣的時間節點進行宣傳等。
第二,要根據整個國際格局和中美關系的變化以及參選人的具體背景,預測大選過程中的主要涉華議題,加強外宣的主題針對性。總結最近幾次大選,經濟、人權、安全、中美交往等一定會涉及,對這些領域可以提早規劃設計具體外宣内容。同時,要把握好中美關系的大局。當前,中美關系涉及議題廣而雜,外宣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要主動設計相關宣傳點,主動設定議程,更好地體現中國理念、中國實踐和中國進步。此外,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日益擔心自己的世界領導地位受到中國挑戰,焦慮不時體現。本次大選參選人一定會回應輿論導向,進而“熱炒”相關議題,如南海問題、朝核問題、網絡安全等,而事實也正是如此。議題預測的另一個根據是參選者的背景。不同的參選者由于其不同的行業背景和從業經曆,所重點關注的涉華議題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特朗普的經濟背景決定了他所重點關注的領域。他經常大談中美經濟和貿易。由于他外交經驗少,在談到中美關系時就更加随意,觀點也更加極端,對中國的批評相對更多。而希拉裡過去就多次批評中國人權,在競選過程中也一定會涉及,而事實也确實如此。
第三,提高整體外宣能力,選擇适合的外宣渠道、外宣議題和外宣語言。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外宣工作,黨中央也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和理論闡述,蘊含許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具體而言,中國面臨着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的艱巨任務。而向國外受衆講好中國故事則是一個核心。中國故事決定了外宣的主題,既要體現相對靜态的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念和中國文化,同時也要鮮活地體現中國在各領域的動态發展。就外宣渠道而言,可以更加多樣化,不僅僅依賴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式和速度方面都具有優勢,是中國外宣可以更好利用的一個平台。同時,也可以邀請國外對華友好人士或媒體集中報道相關議題,“借船出海”。有了議題和宣傳渠道,還要改進外宣語言。外宣語言要鮮活、明确,充分體現國内外文化差異,使國外受衆聽得懂,願意聽。可以系統研究美國大選期間競選者的語言和修辭風格。盡管他們的觀點有時比較極端,但表達方式靈活、直白,經常選用一些日常事例和普通人的故事,容易引起受衆共鳴,達到預期效果。
總之,了解美國大選中的“中國話語”,做好美國大選年的外宣工作對促進國外公衆對中國的理解、提升中國形象大有益處,是需要花氣力去研究、去做的事。如果在大選年外宣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釋。如有疑問,請與作者聯系。)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