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5年,超過32萬9千人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易地搬遷,在水資源、交通更為便利的新家安頓下來。大多數移民的人來自西海固——甯夏南部六個縣的統稱。
“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貧瘠之地的農民希望逃離惡化的環境,逃離封閉大山的禁锢。
因此,他們繼續選擇移民。根據甯夏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規劃,八萬人将易地搬遷。
樹挪死人挪活
“樹挪死,人挪活”,生活要朝前看。44歲的安彥龍堅信如此。2014年4月,安彥龍一家搬到了甯夏首府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從老家到新家,開車需要五小時左右。
安彥龍的老家在甯夏固原市彭陽縣馮莊鄉瓦付村,“老家有樹有地,可全是靠天吃飯,雨水一少一年就瞎忙活了。去最近的小賣部都得走五公裡,進城一趟更不容易,一遇到雪天、雨天哪也去不了。”安彥龍說。
2014年,繳納了1.28萬元的安置費,安彥龍一家分到了54平方米的房屋、人均一畝地、一戶一頭牛。新家所在地濱河家園作為此輪搬遷最大的移民安置點,如今居住着1.68萬人。冬日的暖陽下,幾名老人坐在牆角曬着太陽,鮮少在路上看到年輕人。
“老家雖是窯洞,但好在寬敞,新房子确實有點小,所以又在院子裡蓋了竈房和父母住的屋子。”安彥龍說。
在濱河家園,安彥龍忙碌于自己的新工作,無暇顧及這些生活的煩惱。他在離新家三公裡的紅樹莓種植基地找到了工作,月薪3600元。最近,城裡人流行用紅樹莓做甜品,一盒可以賣到20塊錢。
“新家吃水好、交通好,花10塊錢就能上銀川浪(玩),打工方便,老人看病方便,娃娃回家也方便。”養育三個兒女的安彥龍說。
不是所有搬到新居的人都滿意新的生活。銀川市扶貧辦主任郝希奮說:“讓移民搬下來隻是第一步,讓他們盡快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富裕才是關鍵。”
郝希奮忙于引進針織廠、奶牛和肉牛養殖場、花卉種植基地等,盡可能為移民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銀川市每年拿出5000萬元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規模化種植養殖場進入移民安置區,實行産業先行,使移民落戶就能就業。
土地越來越少怎麼辦?
安彥龍的老鄉、現居住于紅寺堡區紅寺堡鎮中圈塘村的闫生龍所在的村子沒有列入搬遷計劃,但是2003年,他花光所有積蓄——7000元,在中圈塘村買了11畝地和1000平方米的宅基地。
離鄉背井之後,路并不好走。因為沒錢,闫生龍一家拖了四年才修起兩間房,真正搬到中圈塘村。“辛苦是辛苦,但生活有奔頭。”他說。不到十年間,他花了12萬,新修了三間房,買了蹦蹦車,供兩個孩子上了大學。五年前,闫生龍剛搬過來,政府指導他種釀酒葡萄,賺了些錢。但現在,葡萄園太多了,葡萄價格下跌,他在葡萄園裡套種了黃花菜,想方設法增加收入。
相比新的移民,闫生龍慶幸自己動身得早。他曾去看望過搬到濱河家園的親戚。說實話,他有點擔心他們的生活。
“我們農民就得有土地,可他們說是有土地,卻連哪一塊是自己的都不知道。說去打工,可哪有那麼多工來打?”闫生龍說。
長期關注移民工作的甯夏社科院綜合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耀武告訴記者,目前一些移民村面臨的難題是當初考慮安置多于未來發展。一方面分配給移民的土地不多,不足于支撐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招商引資不夠,企業未能進入移民村給移民提供就業機會。“政府需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為移民增加土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并引導更多産業進入移民區,增加就業機會。”他說。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