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對外傳播的議題與傳播規律
經濟對外傳播包含多元化的議題。從經濟議題出現的頻率(是否為常規性)和持續的周期(短期或長期議題)兩個維度來劃分②,可将其歸為以下四種類型(見表1):
常規性短期經濟議題指周期性出現,報道和傳播持續時間較短的議題,比如中國經濟數據的周期發布等;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指周期性出現且報道和傳播持續時間較長的議題,比如:“十三五”規劃與發展的報道與傳播等;非常規性經濟議題指單發而持續時間較短的議題,比如:人民币加入SDR貨币籃等議題;而非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指單發但持續時間較長的議題,比如:金融改革等相關議題。
為厘清不同的經濟議題并了解其傳播規律,本文從以上四類議題中各選擇一例進行簡述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彭博數據庫财經服務終端的NT功能,設置核心詞與時間範圍來對相關議題的國内外媒體英文報道進行檢索,觀測該議題的傳播趨勢,總結規律與特點。同時,本文也特别針對中國媒體的對外英文報道來進行梳理,分析不同經濟議題的對外傳播,并提出相關建議。
1.常規性短期經濟議題的傳播
在經濟傳播中有不少常規性短期議題,反映經濟發展中的階段性狀況,其中以經濟數據周期發布最為典型。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存在一些對中國經濟數據的猜測與質疑,為此,每逢重要經濟數據發布,在國際輿論場中,常見國外媒體的負面報道;甚至,質疑中國經濟數據的質量成為國際媒體報道中的安全性策略③。因此,解讀中國經濟數據,介紹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狀況成為對外經濟傳播中的一項重要内容。
2015年上半年,中國A股市場經曆了強烈震蕩,大盤下跌超過2300點,A股市值損失22.3萬億。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在股市大幅震蕩且政府救市收效甚微的情況下,市場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負面走向增多;因此,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發布引發了國内外媒體的極大關注。2015年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三季度GDP增長6.9%,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且穩中有進、穩中向好”④。
這一統計結果發布前後,出現了大量相關報道。從彭博數據端的定量分析結果來看:該議題傳播的時間範圍内有明顯的引爆點,在數據發布當日将報道數量推至峰值,顯示出該事件傳播明顯的因果順序特征。然而,這一事件在傳播路徑中卻沒有明顯的冷卻點,而是受到内外部性因素的影響,在正負反饋機制的作用下,傳播路徑出現反複和波動。具體而言,在宏觀經濟數據發布之後的一段時間内,對該議題的報道數量雖然減少,但卻仍然維持一定的熱度,并未因發布結束而迅速冷卻。這與一般性議題的傳播規律相異—一般來說,由于新信息湧入,舊事件會迅速冷卻,報道數量急劇減少,很難在長時間内維持熱度。但是,這一經濟議題的傳播卻顯示出明顯的特殊性,而這一特性與其發生的背景緊密相關。
2015年中期發生的強烈股市震蕩使市場對于宏觀經濟預期走低,民衆自身感知與政府經濟數據之間産生了差異,由此引發了讨論與質疑,甚至在數據公布後一段時間内,對于該議題的關注并未停止,而是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才逐漸降溫。由此可見,經濟傳播中的市場背景因素會對議題的傳播産生巨大影響,使傳播路徑在正負反饋機制中發生波動。
從傳播内容的定性分析來看,國外媒體多以中性和負面報道為主,而負面報道集中質疑中國經濟數據的質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财經網站Quartz和《衛報》(theGuardian)在标題中均用“surprise”一詞來凸顯數據與市場判斷之間的差異,認為GDP被高估。國際媒體報道在國内輿論場中也引發負面效應,一部分專業媒體和自媒體評議認為,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的反映,當資本市場萎靡的時候,實體經濟的增長率高于民衆預期。
在這一過程中,國内媒體對此議題的對外報道主要還是以介紹經濟數據本身為主,對市場背景的解讀和分析尚不充分,因而未能起到及時消除誤解和平息争議的作用,使該議題的傳播在較長時間内發生正負波動。因此,在此類經濟議題的對外傳播中,應該及時抓住矛盾點,深入持續解讀經濟事件的背景,同時,面對媒體質疑并有針對性地解答市場與民衆困惑,講述真實客觀的中國故事,提升對外傳播的效果。
2.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的傳播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十三五”規劃與發展是較為典型的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通過彭博數據端聚焦“十三五”相關報道,發現在搜索時間段,相關議題的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多“凹”字型結構性特征,其傳播路徑表現出自我強化的特點,具體體現為該事件的傳播雖然沒有明确的觸發點和冷卻點,但在整個路徑中,信息幾乎沒有冷卻,而是不斷出現一個個報道小高峰。這是因為對于中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而言,“十三五”規劃是這一期間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任何相關内容發布都會成為反饋因素來不斷強化其傳播路徑。因此,此類經濟議題的傳播呈現出關鍵内容驅動型的多峰點特征。
從傳播内容的定性層面分析,國外媒體報道多以介紹“十三五”背景與發展目标、肯定“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性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為主,雖然也存在個别質疑“十三五”前景的聲音⑤⑥,但報道多數正面、客觀。國内媒體在此議題的對外傳播中,主要聚焦“十三五”規劃的内容和解讀。不少媒體采用了多媒體可視化技術來進行相關詞頻統計、關鍵數據分析,達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議題的對外傳播中也出現了一些創新點,比如:網絡傳播的“十三五神曲”以生動诙諧的方式介紹了“十三五”的内容和意義,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與轉發。由此可見,對于經濟議題的傳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不斷創新傳播内容與方式,講述生動有趣的中國故事。
3.非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的傳播
金融改革中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較為典型的非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建立股票市場審批制度,到2000年,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制度确立近十年且發展較為平穩時,時任證監會主席周小川表示,要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核準制,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條件。2001年3月17日,股票發行核準制改革正式啟動。從股票發行核準制向注冊制的過渡是中國金融市場改革中的核心議題,尤其在2015下半年股市持續震蕩的背景下,股票發行制度何去何從成為民衆持續關注的熱點。
從彭博服務端數據中可見,搜索時間段内該議題傳播比較突出的峰值有三個。第一個出現在2015年12月25日,當時剛剛就任證監會副主席的方星海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對注冊制改革的進程做出交代,引起媒體和民衆的關注,使報道數量達到小高峰,成為該議題傳播中的一次觸發點。
2016年1月4日到1月7日是傳播的第二個小高峰,此間資本市場經曆了熔斷機制的啟動和迅速結束。2016年1月4日是當年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午後開盤連續兩次觸發熔斷值,引發近千隻個股跌停。1月7日,A股開盤後半小時内兩次熔斷,近1700隻個股跌停。短短四天時間内兩次觸發熔斷,創曆史最快收盤紀錄,為此,7日晚,證監會批準決定暫停指數熔斷機制,造成股市大幅震蕩,再次引發市場對于注冊制改革的關注。由于注冊制改革需要“積極穩妥,平穩有序”的市場條件,而在震蕩的資本市場背景下,媒體和民衆對于實施注冊制的條件是否成熟産生了懷疑,出現第二次媒體報道高峰。
2016年3月12日是該議題傳播中的另一高峰,其引爆點是當時新上任證監會劉士餘主席關于注冊制改革進程的表态。“十三五”規劃原定在2016年3月1日開始實行注冊制,但經曆了熔斷機制造成的股市波動後,注冊制改革能否順利實施引發很多猜測。劉士餘指出注冊制改革暫緩實行,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逐漸推進。在明确獲知準确的政策走向後,該事件傳播達到高潮,媒體報道數量大幅攀升。
作為非常規性長期經濟議題,該事件的傳播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經曆了注冊制改革啟動、股市熔斷和延緩啟動等偶然性事件,使傳播路徑出現反複和波動,并在波動中自我強化,直至注冊制延緩推行的消息得到确認後,傳播達到峰值。該議題傳播符合關鍵内容驅動的特征,在其路徑中,關鍵内容的發布、金融市場的波動等對信息走向産生影響,形成議題的傳播路徑特點。
從該議題報道的定性分析來看,國外報道相對中性客觀,主要介紹中國金融市場改革,也有一部分對于中國金融改革的力度和進程提出質疑⑦。而從國内媒體的對外傳播報道來看,傳播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報道總量中國内媒體對此議題的英文報道占比極少(不到10%)。因此,在對外傳播中應充分解讀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本質和内涵,理清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背景和曆程;同時,結合熔斷、股市動蕩等突發事件來進行分析,講述全面系統的經濟故事,塑造中國金融改革的積極形象。
4、非常規性短期經濟議題的傳播
2015年12月1日淩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宣布,批準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權(SDR)貨币籃。自此,人民币成為繼美元、英鎊、日元、歐元之後的國際儲備貨币,這是人民币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裡程碑事件。
通過彭博數據分析可見,搜索時間段内該事件的傳播有兩次較為明顯的峰值,形成傳播路徑中的觸發點和引爆點。第一次峰值出現在2015年11月16日,當日下午,離岸和在岸人民币兌美元(CNH)暴漲,彙率大幅波動引發了市場對于人民币加入SDR貨币籃的猜測和讨論。而美英等國則在當日表示,對人民币“入籃”持支持态度。同時,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土耳其舉行,習近平主席發表講話,指出“人民币加入SDR,有利于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他表示“期待人民币加入SDR”,各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和轉載。第二次高峰出現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其間IMF宣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報道數量急劇增長,成為該事件傳播中的引爆點。
由于人民币“入籃”所标志的中國金融國際化進程是一個具有長期性意義的事件,雖然其将在未來長期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但短期效果尚不明顯,因此,該事件的傳播路徑冷卻較快,在兩次高峰之後,熱度迅速消減。
由此可見,對于非常規性經濟事件,由于沒有以往的報道策劃作為借鑒,在關鍵事件發生後,媒體報道出現峰值,呈典型的關鍵事件驅動型特征;但同時,報道熱度的出現和冷卻都較快,時間點清晰,傳播關鍵點明顯。
從報道的定性層面來分析,國外報道主要集中在中國是否具備加入SDR貨币籃資格等方面⑧;而國内媒體的對外傳播報道則覆蓋了SDR在中國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的意義以及SDR促進金融改革等議題。SDR是國際性金融議題,非常适合對外傳播報道,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有專業性和國際化的解讀,也需要通過數據圖表等多媒體形式來進行可視化表達,使複雜的金融議題更清晰易懂,貼近民衆生活。由于此類議題傳播受關鍵事件驅動,熱點明顯,而熱度消退較快,所以也需要對外傳播報道抓住關鍵時間點,集中宣傳中國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成果,講述國際發展中的中國故事。⑨
二、提升中國經濟對外傳播效果的路徑
以上以四類經濟議題為例,分析了經濟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不同議題對外報道與傳播中的具體建議。做好經濟對外傳播需要尊重客觀傳播規律,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和多媒體融合應用的綜合技能。為此,以下對相關要點做一歸納。
1.充分認識和尊重客觀傳播規律
在經濟對外傳播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議題特點,認識傳播規律。不同經濟議題具有不同的傳播路徑與特征,在對外傳播中需要尊重客觀規律,抓住關鍵時間點,及時報道與傳播。同時,也應掌握信息平衡原則,避免一邊倒的報道,全面闡述經濟發展中的機遇和挑戰,增加面對經濟問題時的客觀分析與專業研判,确保對外傳播中信息的客觀度與真實性。用國際化的語言報道中國經濟發展,講述真實客觀的中國故事。2.打造專業化的經濟議題認知基礎
經濟議題的傳播具有規範性的要求,需要有專業化的認知基礎。因此,有必要建立專業化的培養機制,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系統介紹經濟轉型中存在的重點與難點,啟發客觀思考、冷靜分析,提倡科學應對,以專業化的内容來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和質疑,提升經濟對外傳播中的報道深度與客觀性效果,講述系統全面的中國故事。
3.培養多媒體融合應用的綜合性技
能我們已經進入數據驅動的新聞生産時代,也走在一個媒介融合的信息傳播時代。在經濟對外傳播中,數據分析與新聞可視化呈現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果;而對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的融合應用也有效地拓展了信息傳播的範圍。因此,在數字媒體時代,還需要培養多媒體融合應用的綜合技能,用更加創新的方式報道中國經濟發展,講述豐富多元、生動有趣的中國經濟故事。
「注釋」
①杭敏、馮洛蘇:《新常态下的中國經濟報道》,《新聞戰線》2015年第8期。
②胡雨:《經濟議題的網絡傳播規律實證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6月。
③WSJ文章:http://www.wsj/articles/chinas-GDP-144612398。
④國家統計局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http://www.xinhuanet/live/20151019z/wzsl.htm。
⑤BBC文章:http://www.bbc/news/blogs-china-blog-china-blog-34674395。
⑥NYT文章:http://www.nytimes/2015/11/04。
⑦FORBES文章:http://forbes/sites/chriswright/imf-drawing。
⑧BLOOMBERG文章:http://www.bloomberg/news/video/2015-12-01/news-joins-majors。
⑨杭敏:《新常态下的中國經濟網絡傳播》,國家網信辦專題研究報告,2016年5月。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