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海外受衆來說,中共人事調整、反腐等政治類議題或許是十九大的主要看點。而這些看點之所以受到海外關注,說到底還是其背後的中國社會經濟變化與趨勢引人注目。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輿論競争愈演愈烈,如何設置及呈現議題以引起海外受衆的關注和互動,使我方立場與觀點得到有效傳播,是對外傳播工作者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現在,中國以龐大的經濟體量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中國經濟對外報道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相關領域的議題設置與呈現方式值得深入探讨。筆者多年從事經濟報道,在國内外均有較長時間的工作經曆,基于采編實踐,歸納出一些關于中國經濟對外報道議題設置和呈現方式的想法。一孔之見,抛磚引玉。
議題設置:避免受外媒牽制
長期以來,境外主流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秉持消極問題導向,鮮有正面報道,經濟報道也不例外。實現有效傳播首先要有的放矢。根據筆者觀察,近年來海外關注度比較高的中國經濟話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關于中國經濟現狀的判斷及預測,主要包括經濟增速、宏觀政策、資産價格等。
關注經濟增速主要是看中國是否能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步入新常态,海外相關報道往往誇大負面因素,而對中國有關方面的積極應對和經濟運行的向好迹象惜墨如金,這符合境外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但我方報道需要站穩立場,盡量做到客觀平衡。
宏觀政策主要包括貨币政策、信貸政策、财政政策等。近年來,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風險愈發引人注目,宏觀調控的效果成為海外熱點話題,因此短期與長期宏觀政策如何協調與配合、有效化解風險,應成為相關對外報道的重點。
資産價格包括股票、房地産及其他金融資産的價格。盡管目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有限,但由于資産價格波動牽涉到龐大的資金和信貸規模,對經濟運行構成巨大潛在風險,對外報道也應給予充分關注。
二是關于中國經濟的短期與中長期風險,主要包括信貸擴張、全要素勞動生産力持續暴漲等。
從短期來看,債務與信貸擴張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海外媒體對此津津樂道。為化解風險,中央提出“去杠杆、去庫存、去産能”,這也為對外報道指明了方向,有關資本利用效率的結構調整應成為報道重點。
從中長期來看,經濟學家指出全要素生産力可以綜合地衡量一個國家的資源的利用效率,而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利潤、勞動者工資等間接指标可以表明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此相關的議題包括目前海外議論較多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需要長期關注的報道主題。
三是關于中國的改革與創新,主要包括關鍵領域改革、原創性科技創新等。
目前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推進。從近期數據來看,産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原創性科技創新更值得期待。因此,制造業向高端轉移、國企改革、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對外報道應該跟上,為改革與創新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這些備受海外關注的話題為我方議題設置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并不意味着相關報道就要被境外媒體牽着鼻子走。經濟報道專業性較強,要做好議題設置,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必須心中有譜,即對經濟運行建立基本認知構架,這是該領域報道的核心競争力,是建立在大量的專業學習和廣泛的采訪實踐基礎上的。除了财經記者必須掌握的經濟學原理、公司金融、财務會計、資本市場等專業知識,從事對外經濟報道的采編人員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和人文素養。
其次,要重視消息類的“硬新聞”。所謂“硬新聞”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報道。與其他領域報道一樣,經濟報道要見微知著,及時發現苗頭,并将微小的變化置于宏觀經濟運行與世界經濟格局中,這樣才能做出高質量的硬新聞,從而有效引領國際輿論。
最後,分析類深度報道要解構經濟形勢,形成有層次、有力度的立體格局。經濟問題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與社會、政治息息相關,分析類深度報道在關注經濟運行本身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政治社會外部問題,并增強報道的曆史縱深感,拓寬報道内涵與外延。
呈現方式:關照新媒體受衆需求
研究顯示,對外報道已經進入新時代,借助各種社交應用平台,海外受衆對接收到的信息積極響應,并能與信息發布者直接互動,參與其中。為使對外經濟報道更好地融入海外受衆,形成互動,筆者認為需要在設置議題時就考慮新媒體受衆需求。
首先,增加圖片故事與圖文混編。視覺表達已經是信息傳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式,直觀、生動、真實的照片是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具有感染力和沖擊力的圖片是吸引受衆的有效手段。同時,文字報道和圖片說明也要增強互動性,避免傳統經濟報道的枯燥乏味,适當增加感性表述,引發受衆共鳴。
這方面國外媒體已有大量探索與成功經驗,國内媒體也不甘落後。《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紛紛運用新技術加強對圖片的運用。新華社繼《紅色氣質》之後又創作了一部“國家相冊”系列微電影,館藏的1000萬張曆史照片通過三維技術又一次把曆史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公衆面前。對外經濟報道或許可以借鑒這一思路,打造面向海外受衆的“中國經濟畫冊”。
其次,引入視頻直播。視頻直播的發展如火如荼,正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新業态。今年,新版人民日報客戶端開通直播頻道,帶用戶一鍵直達新聞現場,用戶可以随時查看當前直播、曆史直播,還可以提前預約自己感興趣的直播内容。直播頻道的開通進一步強化了客戶端與用戶的實時互動能力,實現了新聞内容的全媒體呈現。
目前大部分媒體應用的技術手段還是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排列組合。對外經濟報道也可以借助視頻在新媒體平台上傳播,并盡量擺脫主持人口播新聞的呆闆形式,增加互動環節,将專業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
最後,嘗試制作故事類短視頻。近兩年短視頻開始爆發,從泛娛樂到美食、教育等垂直領域,開始湧現出大量短視頻内容生産者。有數據顯示,2016年今日頭條短視頻的日均播放量較前一年增長605%,單個用戶日均觀看視頻的時長超過30分鐘。專業人士指出,短視頻天生為社交網絡而生,就用戶到達率來說,短視頻比文圖更高,對年輕用戶的黏性也更強。今後短視頻将從泛娛樂向垂直專業領域縱深發展,包括财經在内的專業知識類垂直内容将得到受衆的青睐。這對于中國經濟對外報道來說是新的機遇與挑戰。筆者認為,将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經濟故事制作成短視頻能夠吸引到更多新媒體受衆。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