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蕊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
黨的十九大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牽動着世界的目光。在信息泛濫、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是開展傳播的難得機遇,我們可以借此助推黨的信息傳播。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機深化塑造中國共産黨的國際形象。這既是一種艱巨複雜的對外傳播活動,更是争取各界對我們黨和國家理解與支持的政治活動,意義十分重大。
一、把握國際關注,引導深度傳播
随着十九大的臨近,國際社會的關注日益上升。但這種關注是從國外視角而來,有些是霧裡看花——看不清,有些是戴着有色眼鏡——有偏見。對這些外在的、廣泛而零散的關注,需要有總體把握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引導。
一是把握國際關注的廣度。國際社會對十九大的關注不隻是對一次重要會議的關注,更是對中國共産黨、對中國的關注。一些外媒的采訪、報道,還有些駐華外交官想要了解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甚至匪夷所思。從外宣規律看,對此不能“關門謝客”,拒絕回應,但也要防止被其無關宏旨的關注點帶入偏頗和支離破碎。我們要借其廣泛關注加強引導,向國際社會全面介紹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設成績,闡釋内政外交等各方面政策主張。在廣泛傳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之時,自然而然引出中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進而把中國共産黨的理念介紹出去,更加全面地凸顯十九大的重要意義,也更加豐富立體地塑造黨的國際形象。
二是把握國際關注的核心。國際社會關注十九大,其中固然有相當數量的同行者、支持者是真心關注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但更要看到,大量的關注是源于想要知道十九大對他們有哪些影響。也就是中國共産黨通過十九大為中國這樣一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明确怎樣的方向、步伐,這些将給各國帶來機遇還是挑戰。這種廣泛關注可以說是近年來世界“向東看”潮流的一個自然延伸。這股潮流的背景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範圍内經濟發展缺乏新動能、地緣政治一定程度上回歸、全球化遭遇挫折、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泛濫。在這番紛亂中,中國一直在發揮“正能量”,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推動新型全球化做出引領和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也因此日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各界從自身利益出發關注十九大,既是正常的,也是可以大加運用的。對外傳播需要回應國際社會的這一核心關注,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主張進一步系統地傳向世界。把中國共産黨政策理念的國際意義和對海外受衆的切身影響解讀出來,提升中國共産黨國際形象在海外受衆心中的貼近感。
三是把握國際關注的轉化。國際社會對十九大的關注與我們國内各界的關注差異,不僅緣于他們事不關己而我們則意識到十九大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和涉及切身福祉。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還由于新聞價值觀的差異,國際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總是傾向于挖掘事件的反常、負面和爆炸性,傾向于從西方自認為的“政治正确”出發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新聞,傾向于從取悅普通讀者的角度進行反官方、反政治、反整體叙述的表達。可以預料,會有相當多的西方媒體依然熱衷于搜尋和報道與十九大相關的負面、敏感内容等他們自認為的“熱點”。如果不加防範,這将給黨的國際形象帶來醜化、矮化和碎片化等影響。為此,一方面需要加大正面信息供給,加強對不實報道和歪曲解讀的輿論鬥争,另一方面需要更加講求策略,加強對國際關注的引導。這裡有一個建議,就是通過化散為整實現化負為正,把國際社會的新聞關注、對場面角落和隻言片語的關注轉化到對會議整體,對一個黨、一種道路、一種政治文明的關注。
二、區分不同受衆,推動精準傳播
一是對大國的傳播。重點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仍然懷有較強意識形态偏見的西方大國,另一方面是對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認同中國道路的新興大國。對前者,傳播中需要突出求同存異,闡釋中國共産黨對解決當今世界共同性問題的主張和理念,增進西方大國對世界政治文明多樣性的包容度。對後者,可以适度增加治國治黨經驗交流,突出新興國家、發展中大國共同合作的意義。
二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共産黨的發展理念日益随“五通并舉”深入沿線各國。但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傳播,仍有程度之别。例如,周邊國家同中國地理上相毗鄰,政治經濟和安全關系緊密,曆史文化血緣紐帶多,可以進行深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傳播交流。中東地區戰亂、恐怖襲擊、大國角力和宗教紛争複雜,政治傳播需要有更加全面和穩慎的籌劃。中東歐地區處于歐洲和獨聯體國家傳統地緣政治範圍之間,政治傳播需要更加注重共同性、開放性、平衡性。
三是對非洲、拉美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播。這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廣大依托力量,這些國家對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實現的巨大發展是欽佩的,對中國共産黨的思想政策有廣泛的理解和支持。這些地區的很多國家真心願意學習借鑒中國道路。對這些國家進行的傳播活動需要體現謙虛謹慎、平等互鑒,結合不同國情和當前務實合作開展傳播,在多樣化的合作共赢中加強溝通和相互理解。要防止傳播中居高臨下“當先生”,防止把自己的模式和經驗強加于人。特别是,當一些友好國家對我們黨的政策理念有照搬照抄之嫌時還要做出善意的提醒,引導其結合自身實際借鑒中國經驗。
四是對“世界公民”的傳播。“世界公民”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斷發展變化,但在國際舞台上,有些人群長期是“世界公民”的穩定成員。比如國際政要名人、跨國公司高管、國際組織雇員、外交官、國際記者、國際非政府組織人員等等。他們往往在多國生活過,見多識廣、眼界開闊,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很高,是國際社會輿論的重要生産者、影響者。黨的對外信息傳播需要對這些“世界公民”有專門設計,對他們組織的宣介活動要更加符合國際流行風格,内容要更多運用國際通行話語。既要向他們熱誠宣介我們黨的理念,也要善于通過他們向國際社會形成轉述,以此樹立我們黨在“世界公民”輿論圈的口碑,形成對國際社會精英人群的引導力。
三、統籌多個方面,形成整合傳播
黨的對外信息傳播、黨的國際形象塑造不能局限于一時一事一域,而要日益提升到系統性的高度。隻有系統傳播才能形成持久效應,才能促進黨的良好國際形象持續深化。
第一,對内宣傳與對外傳播要有機結合。當前國内受衆的理解力、表達力、信息技術掌握能力與日俱增,很多年輕受衆的思考方式和接收習慣已經與西方國家受衆相近。同時,海外輿論也日益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影響國内受衆。為此,以十九大為契機開展的黨的對外信息傳播要充分意識到國内外兩個輿論場融合的形勢,在傳播内容、傳播基調、傳播方式等方面預先做好統籌,努力使内外兩種傳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第二,官方傳播與民間傳播要有機結合。既要有中央層面的宣介,也要有地方層面結合本地實際理解和貫徹的宣介;既要有黨政部門、權威專家的解讀,也要有自媒體大V們客觀理性接地氣的響應;既要有面向中老年人四平八穩的傳達,也要有面向年輕人生動活潑的傳播。
第三,延續與發展要有機結合。一方面要注重延續性,做好黨的國際形象的強化、深化。國際社會所公認的一些認知,如我們黨有着很強的凝聚力、動員力,我們黨緻力于經濟社會發展,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但不同于“蘇共”等等,要予以繼續維護和塑造。另一方面,要把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用國際社會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把我們黨近年來在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的新實踐講透。在十九大召開後,更要注意把會議提出的新的思想理論體系傳播到世界,有機形成黨的國際形象的新元素。
第四,内容與媒介要有機結合。近年來,我們的傳播技術和媒介創新突飛猛進,有些已經是國際領先水平。但要注意它們所适合承載的内容已經遠遠不是傳統的政治語彙和文本。這就需要一大批剪裁者、轉換者去做二次創作,形成與媒介形态更加緊密結合的内容。在對外傳播中,還要再加上一道翻譯的流程。這要求對外傳播實現更加一體化的統籌和運營。
總的看,黨的十九大所引起的國際關注是一個巨大機遇,但如何把這個機遇用好,使它深深作用于黨的國際形象塑造,仍是充滿挑戰的,需要各個方面更加主動地持續深入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