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一本專門探讨數據新聞的著作,《數據新聞手冊》這樣對數據新聞下定義:用數據報道新聞。自2013年中文版的《數據新聞手冊》在網上面世以來,國内業界和學界紛紛展開對其的關注和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對數據新聞的理解。章戈浩認為,“數據新聞又稱為數據驅動新聞。它指的是對數據進行分析與過濾,從而創作出新聞報道的方式”。①方潔從新聞呈現形态、新聞生産流程和新聞行業的發展三個角度對數據新聞的内涵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歸納。②文衛華認為“數據新聞是記者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挖掘等技術手段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最後以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以圖表、數據為主,輔之以少量文字的客觀、系統的報道以及良好的閱讀體驗”。③
而無論從什麼角度定義和研究,數據新聞都離不開數據與可視化呈現兩個核心,傳統新聞報道以語言的組織和架構為修辭方式,數據新聞則主要通過對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來建構現實。劉濤在《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一文中以《衛報》和《紐約時報》的報道為例,詳細闡釋了數據、關系、時間、空間和交互等五個内在關聯的視覺修辭實踐,這些修辭方式在其他類型的數據新聞報道中是否也存在呢?
盡管可視化有助于對數據的邏輯再現,但特定的邏輯本身就是一種話語生産與再造,其結果就是特定視覺框架的形成與運作。“視覺框架是一種符号化的認知系統,強調借助視覺方式來限定符号思維的意義方向、重設符号意義的生産語境、搭建符号元素的勾連關系,其目的就是對特定話語的視覺化建構、展示與争奪。”④特定的視覺框架既是過去經驗的體現,也受到社會文化語境的塑造,同時也限定和指引着人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把握。傳統新聞報道中被重點提及和論述的語言框架主要包括:事實框架、人情味框架、沖突框架、道德框架、經濟結果框架、領導力框架,這些框架在數據新聞的特定報道中是否也有所體現呢?
基于上述文獻和問題,本文以中西方關注度較高的環境報道為切入點,通過對數據新聞領域較為成功的《衛報》、網易“數讀”和财新網“數字說”的比較分析,試圖探讨數據新聞的視覺修辭方式及視覺框架的異同,進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1.選擇“數讀”“數字說”、《衛報》的原因
國内五個知名數據新聞欄目分别是新華網的“數據新聞”、網易的“數讀”、财新網的“數字說”、搜狐的“數字之道”以及澎湃的“美數課”,檢索發現,隻有網易“數讀”和财新“數字說”有專門的環境報道版塊,因此選擇二者作為我國數據新聞實踐的代表。
《衛報》是英國極具影響力的報紙媒體,并且在數據新聞實踐方面全球矚目。2009年,《衛報》開創了數據博客,成為全球第一個成立數字新聞部的報紙,其内容涵蓋了政治、經濟、體育、環境、健康、時尚、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此外,《衛報》還設立了數據商店這一專門的數據頻道,向用戶開放來自各方的大量原始數據,供用戶分享和參與。⑤
2.抽樣方法
“數讀”和“數字說”有關環境報道的數據新聞分别有20篇,經初步閱讀,各去除2篇無關的,分别剩18篇,全部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衛報》“數據博客”中有關環境的報道共22篇,為方便比較,随機選取18篇進行研究。
(二)類目建構
1.基本描述
(1)報道時間。
(2)報道主題。
(3)呈現方式。根據已有研究和簡單樣本統計,将呈現方式分為靜态信息圖(包括圖表、圖解、圖形、表格、柱圖、餅圖、折線圖)、時間線、地圖、動畫、視頻、坐标系圖、泡泡圖、詞頻圖、社會關系網絡圖和互動圖十大類。
(4)文字字數。
2.視覺框架呈現
(1)是否呈現了沖突框架?若有,沖突的對象有哪些?
(2)是否呈現了責任框架?若有,誰應該負責?
(3)是否呈現了影響框架?若有,影響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
(4)是否呈現了經濟結果框架?
(5)是否呈現了人情味框架?
(6)是否呈現了領導力框架?
(7)是否呈現了預測性框架?
3.視覺修辭方式
(1)是否有時間線的呈現?
(2)是否有空間的呈現?
(3)數據之間是相關關系還是因果關系?
(4)是否呈現了交互性?
三、研究發現
(一)基本描述
1.“數讀”“數字說”、《衛報》報道時間都不均衡
圖1報道時間和數量由圖1可以看出,“數讀”有關環境報道的數據新聞全部集中在2014年和2016年,尤其以2014年為主,而2015年沒有相關報道;“數字說”有關環境的數據新聞主要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2015年隻有3篇;《衛報》的報道也主要集中在2009年,之後的報道也隻有寥寥數篇。由此可見,此三家媒體的數據新聞對環境報道議題不是保持均衡關注,而是時有時無,時多時少,這不僅不利于媒體在數據新聞環境報道的領域裡形成持續廣泛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同時,也不利于吸引相關受衆的持續關注。
2.對大氣污染的關注度最高,《衛報》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也較高
由表1可以看出,“數讀”有關大氣污染的報道最多,其次為有關環境破壞行為和環境建設的報道,沒有氣候變化方面的報道;“數字說”有關大氣污染的報道占了總報道數的一半多,同樣,也沒有氣候變化方面的報道;“衛報”除了同樣關注大氣污染外,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也較高,這可能是由于氣候變化自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以來全球矚目,定位為國際媒體的《衛報》自然關注較多,而定位在國内的“數讀”“數字說”更關注的是諸如PM2.5、霧霾之類的國人更加關心的大氣污染問題。
3.靜态信息圖為主要呈現方式,“數字說”使用地圖較多,而《衛報》使用視頻和互動圖相對較多
由表2可知,“數讀”“數字說”、《衛報》的每一篇報道都有靜态信息圖的呈現,而其他類型的呈現方式則很少;相比而言,“數字說”更多地使用地圖,《衛報》各有3篇使用了視頻和互動圖,“數讀”和“數字說”則沒有。總體而言,三家媒體在環境報道方面的呈現方式較為單一,動畫、坐标系圖、詞頻圖、社會關系網絡圖都沒有使用。豐富多樣的可視化呈現方式是數據新聞區别于傳統文字報道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看來,這三家媒體有關環境報道的數據新聞依然主要停留在靜态信息呈現或簡單的時空比較上,而生動的視頻展示、注重互動的圖表及注重關系挖掘與呈現的坐标系圖、詞頻圖、社會關系網絡圖則尚未得到運用。
4.“數讀”文字篇幅最多,《衛報》次之,“數字說”最少
數據新聞是以可視化呈現方式為主,并輔以少量文字報道的新聞表達樣式,文字報道相對于圖形式表達具有更多的情境性和人情味,可以更好地交代故事背景和相關關系,應作為可視化呈現方式的補充。研究發現,“數讀”“數字說”、《衛報》的文字篇幅相差較大,無論是絕對字數統計還是相對内容呈現,總體上依次減少。文字篇幅最多的“數讀”在環境報道方面并沒有發揮文字的獨特優勢,大部分的文字隻是和可視化呈現方式的簡單重合,可視化呈現方式隻是文字版本報道的簡單翻譯。“數字說”的文字篇幅最少,通常隻是以導語的形式出現,而這部分内容在可視化呈現裡也大部分都有表現。相對于“數讀”,這種方式滿足了閱讀輕量化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數據背後必要元素的交代和補充,使得内容相對單薄。《衛報》的文字篇幅在兩者之間,其内容與可視化呈現部分很少重複,大多涉及數據的制作、相關問題的影響以及有關部門的應對措施等。這既符合輕量化閱讀的要求,又是對可視化呈現的必要補充,有利于讀者更加了解新聞的生産及故事發生的具體情境及影響,有力地配合了可視化的報道方式。
(二)視覺框架呈現
1.“數讀”“數字說”影響框架凸顯,《衛報》更加突出領導力框架
由表4可以看出,“數讀”接近一半的報道都呈現了影響框架,且影響都為負面,“數字說”的負面影響框架也較為突出。兩者都重視運用數據揭示當下凸顯的環境問題,并說明其産生的負面影響,例如,“數讀”在《湖北湖泊面積五十年消失過半,加劇洪澇災害》中通過湖北省江漢湖群不同時期湖泊數量變化和2000-2014年洪澇損失較多地區等相關數據的展示,形象有力地說明了十幾年來人們圍湖造田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相比于“數讀”和“數字說”,《衛報》的領導力框架則更為突出,有五篇報道除了揭示相關的環境問題外,都明顯地提到了政府、相關部門或者相關領導人在這一問題上的回應和舉措。例如,在《政府大樓有多環保?》中,明确提到了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Miliband)對于政府建築在能源使用方面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宣布“在2050年之前,減少建築相關能源的使用,使得碳排放量減少80%”。
2.經濟結果、人情味、預測性框架均不顯著
從總的框架呈現結果來看,“經濟結果”“人情味”和“預測性”的框架呈現最不顯著,這可能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對于環境問題,人們更為關心它對生命安全和日常生産生活所産生的影響,而對其經濟結果則關心較少。
第二,數據本身是客觀無溫度的,因此,很難和文字報道一樣體現出人情味。
第三,可獲取資料的有限性,加之技術的限制,目前還很難達到大數據所追求的較為準确科學的預測。
(三)視覺修辭方式
1.都重視數據在時間、空間和相關關系方面的呈現
研究發現,“數讀”“數字說”和《衛報》在環境報道方面,都凸顯了數據在時間線上的發展、在不同空間的比較以及在相關性方面的勾連。例如,“數讀”在《全球森林實況圖:綠色中國有多“綠”》中,通過地圖和柱狀圖形象地再現了世界森林在各國的覆蓋情況;“數字說”在《福布斯企業家調查:環境惡化降低幸福感》中通過福布斯《2013中國企業家幸福指數白皮書》的相關數據揭示了環境惡化和幸福感之間的相關關系;《衛報》在《1850年以來全球溫度的變化》中以時間為線索提供了自1850年以來全球氣溫變化的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新聞傾向于采用時間、空間及相關關系的修辭方式,可能與環境新聞采訪獲得的數據特征有關,這些數據通常是描述性的。因果關系的呈現可能還需要更加深入的采訪調研數據,而不隻是環境指标的簡單統計。
2.缺乏因果關系和交互呈現
數據新聞報道用數據代替了原有的語言文字,整個報道是通過數據與數據之間的比較、推理、歸納和論證等方式進行聯系和勾連的,它缺少傳統報道的故事背景和人文情懷,隻剩下數據的大小之别。當數據從原始數據中剝離出來,脫離了原來的語境和條件,轉而被置于由衆多數據組成的新的語境,數據與數據之間通常隻剩下簡單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較之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在報道中鮮有呈現,這也印證了舍恩伯格和庫克耶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提到的大數據所帶來的思維變革之一,即相關關系取代因果關系。⑥
“交互不僅意味着一種互動方式,更拓展了新聞的接受理念。人們可以跟随鼠标進入新聞的深層結構,遊曆數據圖景中的每一個層級與角落。”⑦交互呈現不僅可以增加受衆的興趣,更是一種數據修辭方式,改變受衆的認知路徑與思維方式。研究發現,《衛報》有4篇報道體現了交互性,讀者在閱讀這些環境報道時,可以自由選擇進入的版塊,在每一個版塊中可以随意切換,自主選擇呈現方式,自主選擇圖表中感興趣的區域進一步觀看相關内容,因而不僅可以決定觀看的内容,更可以左右參與解讀的邏輯及程度,在閱讀中擁有更大的主動權。相反,“數讀”和“數字說”則沒有體現交互呈現,所有的讀者必須觀看相同的内容,接受固定的框架。
四、啟示
(一)議題報道的時間和主題應更加均衡
大衆媒體隻有持續不斷有規律地對某項議題給予全面深刻的關注,才能更持久廣泛地吸引受衆關注,擴大媒體的影響力,進一步發揮議程設置的功能,“數讀”和“數字說”應注重統籌規劃,提前策劃,科學有效地安排各議題的時間和主題,使時間更加均衡,主題更加多樣,同時更加關注如氣候變暖等國際性問題,提高媒介的影響力。隻有持續形成對重大主題的關注,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争得一席之地,吸引更多受衆參與,增加受衆粘性,更加發揮媒體的平台效應,形成平台、内容、受衆的良性互動,打造有影響力的數據新聞媒體。
(二)以豐富可視化的呈現方式,提高互動性
在讀圖時代與信息時代,可視化新聞是吸引讀者的一條有效途徑,然而可視化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文字轉成圖片的形式變化層面,應充分利用各種圖表在直觀、清晰、深刻甚至互動方面的優勢,創新新聞報道角度,增加新聞報道深度,提高新聞互動程度。《衛報》關于碳排放量的數據新聞《數據顯示公共部門建築的碳足迹》中有專門的可視化互動圖标,讀者可以自由地選擇可視化圖表、地圖、時間線等各種呈現方式,并且每一種呈現方式的坐标、位置、時間等也可以随意鍵入,自由選擇。“數讀”“數字說”應不斷豐富可視化呈現方式,不應把數據新聞僅僅局限在靜态信息圖的範圍内。同時,應更加注重互動式呈現方式的開發和運用,賦予受衆更大的主動性。
(三)發揮文字報道的優勢,更加凸顯領導力和人情味框架
人情味和領導力是傳統新聞的兩大獨特叙事框架,數據新聞少量的文字報道不應簡單地作為數據的重複,而應更加發揮文字報道的優勢,注重領導力和人情味的呈現,以增加新聞的溫度,更好地發揮新聞的導向性。同時,也可以借助各種可視化呈現方式來彌補數據的不足,例如,《衛報》的經典數據新聞《美國的氣候難民》就通過氣候難民的現場采訪視頻巧妙地傳達了親切感和人文關懷,讓人如臨現場,更加設身處地為因氣候變暖而受災的人擔心,從而更加理解新聞的内涵和意義。無論媒體技術如何變革,最終能吸引受衆關注、參與、讨論的新聞始終是那些飽含社會意義和關切的有人情味的故事,因而數據新聞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應該成為激發人們思考社會問題、打動人心的有溫度的報道。
「注釋」
①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文〈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
②方潔:《數據新聞概論:操作理念與案例解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③文衛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以英國〈衛報〉為例》,《現代傳播》2013年第5期。
④劉濤:《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2期。
⑤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文<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
⑥[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盛楊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3頁。
⑦劉濤:《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2期。
責編: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