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年輕人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用年輕人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時間:2024-11-06 09:01:20

“中外大學生對話”(FromUniversitytotheWorld)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下文簡稱國際台)精心打造的品牌媒體活動。自2011年以來已多次舉辦,近兩年該活動更是走出國門,在美國和南非成功舉辦。抓住年輕群體,用年輕人的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該活動有别于傳統外宣活動的獨特亮點。

“我記得我剛到南非時,南非的朋友請我吃一種肉幹,我以前從沒有吃過,開始有點不敢吃,但嘗了以後感覺好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停不下來!”

“中國人喜歡分享美食,大家在一起吃,我覺得這值得我們學習,很多南非年輕人覺得和家人在一起吃飯不自在,但在中國文化中和家人吃飯很重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南非的大學應該開設更多相關課程,我們學了很多西方曆史和文化,但是對于亞洲國家卻了解得很少。”

……

2017年南非當地時間9月1日晚,一場别開生面的青年對話在南非開普敦開啟。來自中國和南非的10位大學生在國際台英語環球主持人赫揚和南非開普敦當地著名訪談電台(CapeTalk)電台主持人的帶領下,就兩國青年關心的一系列問題展開熱烈讨論。現場不僅有觀點的碰撞,更充滿了歡歌笑語。近兩百位南非觀衆在現場和全球20多萬網友一起圍觀了這場對話。這是國際台首次把品牌活動“中外大學生對話”搬到非洲大陸舉辦,這場重要的外宣活動也為在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成功預熱。

一、“中外大學生對話”背景介紹

由國際台英語中心創辦的“中外大學生對話”活動的前身是自2011年開始舉辦的“中美大學生對話”。包括美國加州大學、紐約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複旦大學在内的多所中美高校大學生都曾參與其中。對話的主要形式是邀請中外大學生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進行面對面的讨論,話題不僅涉及教育差異、校園生活、流行時尚這些和大學生們息息相關的内容,也包括中外文化、美食美景、風土人情、雙邊關系等更具廣泛性和深度的内容。參與活動的中外師生都對這種開誠布公、直接對話的交流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近年來,國際台不斷擴大該品牌活動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前夕,兩場“中美大學生對話”分别在上海和北京舉行。國際台英語中心還适時發布了國内媒體首個針對中美兩國大學生群體的問卷調查。2016年是中美旅遊年,國際台首次帶着中國大學生前往美國,并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舉辦“中美大學生對話”,還推出了網絡海選、問卷調查等一系列預熱活動,引發持續熱度。2017年,“中美大學生對話”升級為“中外大學生對話”,并在南非開普敦成功舉辦。參與對話的10位大學生分别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開普敦大學和斯坦陵布什大學,他們都是通過前期網絡海選活動脫穎而出的優秀代表。南非多家主流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道,網絡視頻直播吸引了全球20多萬網友的圍觀。如今的“中外大學生對話”,已經發展為一項曆時幾個月、具有持續關注度的媒體外交活動。

二、如何用年輕人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中外大學生對話”的特色在于抓住了大學生這個龐大的年輕人群體,不論是傳播渠道,還是談話内容,都向年輕人靠近,讓年輕人來做主角,用他們鮮活的語言向全世界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具體亮點包括:

(一)社交媒體傳播,網絡海選讓更多人參與。

“中外大學生對話”全程依托互聯網平台傳播,并充分利用海内外社交媒體平台擴大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從2015年開始推出的網絡問卷調查和網絡視頻直播都吸引了大量網友的參與。2016年,國際台英語中心又首次增加了網絡海選環節。海選以英語短視頻網絡征集的方式推出,邀請全國大學生圍繞“三分鐘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拍攝短視頻作品。在三分鐘的短視頻中,同學們用英語講述了各色各樣的中國故事,有的介紹了家鄉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有的講述了中國漢字的故事;有的講述了中國南海主權的故事;有的教外國朋友中國的網絡流行語……這些生動有趣的用戶生産内容(UGC)作品在國際台英語中心的海内外媒體平台展示後,獲得良好反響。大學生們用年輕人的話語和視角呈現了有别于主流媒體叙述的中國故事,體現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自信與活力。他們生産的内容雖然比較原生态,卻非常真實,符合網絡傳播特質。前20強作品一周内網絡累計視頻點擊量超過100萬次,網絡投票吸引了近10萬人次參加。2017年,國際台英語中心再度推出面向中國和南非兩國大學生的網絡海選,要求報名者圍繞“如果我是南非人/中國人……”為題錄制三分鐘視頻,不到一個月吸引了近200位中國和南非大學生參加,很多中國網友也為南非大學生描繪的中國點贊。

(二)設計問卷調查,抓住年輕人的關注熱點。

為了讓對話内容更有針對性,國際台英語中心還推出了網絡問卷調查。以2016年9月推出的“2020:中國、美國和我”主題問卷調查為例,内容涉及兩國未來期望、高層交流、彼此印象、務實合作、文化感知、生活體驗等六大領域,同時也征集了兩國大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有500多位中國大學生和350多位美國大學生參與其中。中國大學生最欣賞的美國人是誰?美國大學生最喜歡吃什麼中國菜?中國大學生期待美國領導人未來訪華時有什麼樣的文化體驗?美國大學生希望中國領導人訪美去到哪些城市?這些有趣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找到了答案,既為對話提供了内容支持,也促進了兩國年輕人對彼此的關注,為公共外交營造了良好氛圍。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制作的趣味動畫短片,在現場播放時引發全場笑聲。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也在官方微信轉發了該視頻和問卷調查結果,并将相關資料作為研究數據備份收藏。

此外,美國人為什麼總是充滿自信?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努力工作?在美國吃的中國菜和在中國吃的中國菜有什麼不同?再過四年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嗎?這些通過問卷調查征集到的網友提問,也在對話中引發熱烈讨論。

(三)接地氣不做作,用親身經曆講中國故事。

“中外大學生對話”給觀衆和媒體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大學生們都非常坦誠,主持人不會事先告訴大學生們将問什麼問題,隻會鼓勵他們表達最真實的自我。大學生們在對話中基本是想到什麼說什麼,他們獨具個性的表述和真實生動的回答,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比如2016年在紐約舉辦的“中美大學生對話”上,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周丁益同學在開場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一名中共黨員。這是我第二次來美國,三年前在我在華盛頓特區分享這一情況時,在場的聽衆都被吓壞了。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坦誠而幽默的介紹立即引發全場的掌聲和笑聲。在談到美國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缺少了解時,他分享了他的美國朋友漢娜的故事。漢娜在閱讀了中國的《白蛇傳》後對中國産生濃厚興趣,她認真學習兩年中文後,便來到中國杭州找尋自己心目中的“許仙”。周丁益也希望能有更多像漢娜一樣的美國朋友來到中國。相比于一些媒體講述的中國故事,這些大學生們講述的中國故事似乎更具親和力和傳播力。北美發行量最大的華人報紙《世界日報》在相關報道中寫道:“移民美國20多年的張先生說,11日這場别開生面的對話确實非常精彩,給他和其他聽衆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是首次在美國的公開場合聽到有人,而且是一位年輕人,提到他的中共黨員的身份,‘這完全沒有想到’。他希望今後能有更多這樣坦然的對話,發揮民間交流在促進美中兩國關系中的作用。”①

2016年10月11日,國際台在美國紐約大學舉辦“中美大學生對話”。

2017年9月1日,國際台在南非開普敦舉辦“中外大學生對話”。(四)90後主播上陣,對話形式活潑互動性強。

作為面向年輕人的活動,“中外大學生對話”的中方主持人也非常年輕,由國際台英語中心《圓桌議事》(RoundTable)欄目90後主持人赫揚擔任。赫揚作為新生代英語主持人代表,主持風格熱情奔放、活潑風趣,深受年輕受衆喜愛。2016年,她搭檔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紐約1010WINS新聞台的資深主播李•哈裡斯(LeeHarris)共同主持“中美大學生對話”,一個風風火火全程高能,一個沉穩老練直擊重點,舞台上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這次對話的音頻廣播節目榮獲了亞廣聯的最佳互動廣播節目獎,主持人的全場把控力和鮮明特色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外大學生對話”還突出了年輕人喜歡互動的特點。2016年參加“中美大學生對話”的同學既有來自中國和美國本土的大學生,也有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曾經在中國讀書的美國留學生,以及美籍華裔和美籍韓裔大學生。他們身上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兼容性,雖然背景不同,但相仿的年紀和共同的話題讓他們能迅速打成一片。場上聊得不亦樂乎,場下也是自拍合影忙不停。在活動現場的互動表演環節,來自紐約大學音樂系的中國留學生曾漢林和朋友一起用中英雙語演唱了自己創作的嘻哈歌曲,赢得了全場掌聲。中國年輕人也能玩轉美國年輕人最喜歡的嘻哈音樂,這不僅讓現場觀衆,也讓觀看網絡直播的全球網友感受到中國年輕人的活力。此外,每次對話都會設計觀衆和網友提問環節,台上台下、場内場外的互動使對話成了全球青年交流的舞台。

三、媒體活動如何助力公共外交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開展公共外交給予高度重視。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民相知。公共外交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讓“民相知”“民相親”,而媒體活動在這方面極具優勢。“中外大學生對話”就是在借媒體平台推動中外青年的“相知”“相親”。南非駐華大使館全權公使包博森女士(DeboraBalatseng)在評說2017年在南非舉辦的“中外大學生對話”時,就非常感謝國際台為兩國年輕人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她希望活動能繼續辦下去,“因為青年是未來的建造者”。

有别于其他以學者、官員或媒體意見領袖等精英人士為對話主體的媒體活動,“中外大學生對話”非常“草根”,沒有居高臨下的權威解讀,也沒有面紅耳赤的激烈争辯,媒體雖然也會扮演把關人和議程設置者的角色,但這種身份已經被淡化,事實證明這種“接地氣”的媒體活動同樣可以服務于公共外交。

2017年的對話選擇在南非舉辦,時間恰逢金磚國家峰會在中國舉辦的前幾天,就是為了讓更多南非年輕人關注“金磚”。在對話中,中南兩國大學生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金磚’最早是一個經濟概念,但我覺得金磚國家應該推動國際社會形成一種文化和社會共識,這樣才能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金磚國家不僅要在經濟上發揮作用,還要在社會層面、政治層面都發揮作用。”

“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很多都是西方國家建立的,我覺得金磚國家能夠搭建一個新的平台,讓發展中國家有更多話語權。”

這些大學生的觀點可能還不成熟,聲音或許還很微弱,但這些思考和溝通,對于未來中南兩國的發展和金磚國家的共生共榮卻不可忽視。

來自開普敦大學的威薩尼·西魯瑪尼(WisaniShilumani)在談及他參加對話的感受時,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年輕人發聲,“富蘭克林·羅斯福曾經說過:‘我們不能總是為我們的青年造就美好未來,但我們能夠為未來造就我們的青年一代。’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對話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為未來造就更好的年輕人,給他們提供溝通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外大學生對話”舉辦的目的所在。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有影響力的媒體活動,服務于公共外交,需要媒體不斷突破創新,多方借力,靈活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國際台的“中外大學生對話”在這方面做出了有效嘗試。(作者供圖)

「注釋」

①萬仁:《中美大學生紐約對話火花四濺》,美國《世界日報》2016年10月30日。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