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外主流媒體從年初就開始大篇幅報道,關注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突出改革開放既深刻改變中國,也深刻影響世界的進程。将宏大叙事和人物故事相結合,選取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人物,以小見大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變化,是中外媒體在表達方式上的共通之處。筆者選取今年前五個月中外媒體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有代表性的報道進行分析,探讨面對新的國際輿論環境,特别是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勢力擡頭的外部壓力下,外宣媒體該如何有效溝通中外,講述中國道路與世界的兼容性,如何傳遞中國改革開放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窗口這個中心議題,讓世界真正聽到并聽清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足音。
積極報道搶眼的成就
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刊登《更高、更遠、更快,中國》一文,從數據解讀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斐然成就,文章指出,中國通過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個可以參照的範本。
奧地利《趨勢》雜志網站刊登題為《中國:龍的世紀》的文章稱,1978年改革開放後,迎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崛起,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文章還提出為什麼中國共産黨人做到了東歐國家沒有做到的事情,是因為中國允許原有的國有機構與相對活躍的私人活動并存,堅持中國共産黨為唯一的領導權威。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提供了更多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國模式的靈活與“華盛頓共識”的死闆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利益》雙月刊網站刊文列出了中國成功的十條經驗可供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借鑒,包括先從小農和鄉村地區入手,大力投資知識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緻力于包容發展的稱職政府,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先試行新政策,再逐步推行改革,利用金融市場促進發展和穩定,提倡自力更生。
德國之聲電台網站刊文說,從前,全球化意味着中國從西方理念中得到啟發……許多迹象顯示,“中國世紀”現在真的開始了。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在題為《中國,創新之龍》的文章中說,自1978年鄧小平啟動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中國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整體經濟發展方面,過去40年中國轉型的步伐是空前的。中國GDP年均增長近10%。中國在數字支付、共享經濟和電子商務等領域超越西方。
縱覽這些外媒的報道不難看出,外媒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報道并沒有囿于中國經濟指标數字的提升,而是更多關注中國提供的發展理念和經濟治理思路,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和啟示。盡管立場不同,但外媒也意識到中國用40年時間,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的發展成就來源于對外開放,也通過對外開放惠及全球。“中國制造”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諸多實惠,“中國市場”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中國資本”為諸多國家增添了發展活力。
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外媒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報道絕大多數都是通過中國一個個普通勞動者的生活變化來展現。法國《回聲報》一篇題為《中國農民靠電商緻富》的文章是這樣開頭的:“在一個晴朗的冬日,村婦們将紅薯片、白蘿蔔絲和芋頭條擺在席子上。這些曬幹之後就可以做成北山知名特産——燒餅。在這個位于浙江麗水的村子,2300名村民很長時間以來的主要收入都是靠賣燒餅獲得的。但北山在與中國強力推進的現代化久久脫節之後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革命,一場數字革命。”文章通過這個普通鄉村的農民們通過淘寶開店成為企業家脫貧緻富的故事,展現中國電商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精準扶貧的主題。
日本《讀賣新聞》從年初推出系列報道,刊登一組盤點中國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才戰略等方面的稿件,通過一個個人物故事講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就,這些普通人包括上海浦東的年輕海歸創業者,杭州開網店直播的網紅,利用智能手機的視頻功能實現遠程出庭的深圳律師,以他們的生活軌迹反映改革開放讓當代中國産生巨變。
這些小切口的文章很值得我們對外報道借鑒。我們的對外報道在向國際社會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釋中國的發展道路和中國共産黨的執政理念,宣示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政策主張時,一定要從人的故事入手,小切口展示大情懷。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從來就不缺乏故事,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大地上更不乏滄海桑田巨大變革的生動精彩故事,關鍵需要敢講、能講、會講、善講的人和方法。作為當代新聞人就要成為當代中國故事責無旁貸的講述者、傳播者。
在呈現改革開放40周年的報道中,報道普通人的故事也是外宣媒體的報道重點。新華社對外部通過組織報道小分隊,深入基層調研采訪,推出一批鮮活生動、内容紮實、貼近海外興趣的稿件,從鄉村到城市,從企業到學校,利用不同角度折射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變化。此外,對外部還采訪了一組在華外國人,結合個人經曆談他們眼中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給世界帶來的機遇。
突出中國的特色
新加坡《海峽時報》在題為《為中國改革40年幹杯》的文章中說,在鄧小平使中國走上新方向40年之後,中國仍在繼續開足馬力前進。如今,作為國際舞台上的巨人,它需要更加注意自身行為的影響。中國現在的任務是要讓世界相信,他的意圖完全是善意的,他所做的隻不過是任何一個對本國人民安全和福祉負有強烈責任感的國家都會做的事情。讓我們為一個負責任而謙遜慷慨的中國幹杯。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在題為《如果中國避開陷阱,将讓西方顫抖》的文章中說,中國自1978年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旨在讓自己能夠融入全球化。這為數億中國人加入世界勞動力大軍打開了大門。這一事實帶來了巨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導緻西方失去了一些工作崗位(幾乎所有常規低端崗位)。近幾十年來,這些就業機會不斷流向亞洲,幫助中國等國擺脫貧困,并讓它們逐漸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目前,以輕工制造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已經碰到了“天花闆”,北京現在正試圖沿着日本或韓國的腳步,轉型成在技術上領先的經濟體。這對西方來說意味着一種新的經濟“威脅”,而這一次受到威脅的将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崗位和高技術産業。
這兩篇文章讓我們意識到,在報道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時,如何将中國道路與世界有效對接,有針對性地澄清疑慮,明辨是非,回擊抹黑,提升國際話語權,是一個重要命題。要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緻力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赢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主張,可以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不是讓西方受到威脅,感到害怕。
如何抓住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好中國和中國人的良好國際形象,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模式已經不能适應新時代對外傳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宣傳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有效引導海外受衆客觀、全面、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進步。
首先,要提高議題設置能力和水平。善于把理念轉化為議題,闡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引領國際社會凝聚廣泛共識;善于把握契機設置議題,用好習主席出訪、高層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主場外交契機,更好塑造中國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良好形象。
其次,融通話語表述、赢得國際認同。選取典型事例和具體數據,通過以小見大或借嘴發聲等方式,講述勵精圖治的人民奮鬥故事,接力探索的民族複興故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故事以及堅定不移的和平發展故事,讓世界能夠以客觀、曆史、多維的眼光觀察中國。
此外,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展現真實中國。對外傳播不僅要講述中國發展的成就,還要直面中國發展的問題和挑戰,以及中國為此做出的努力,讓海外受衆看到一個真誠的中國,一個發展的中國,一個更全面的中國。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