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文新媒體成為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主要載體
華文新媒體在中華文化傳播中具有零距離傳播、多渠道傳播和主旋律傳播三大優勢。近十年來,其發展極其迅速。截至2016年7月16日,筆者通過對華文網站、華文客戶端(App)、微信、微博、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統計,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全球華文新媒體總量有4292個。其中,華文網站占多數,比例達49.3%。許多華文傳統媒體既創建華文網站,又推出客戶端和電子報,同時還在臉書開設賬号和在微信開設公衆号,加強對年輕華人的傳播。
華文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華文傳播提供了平台,也賦予了華文新媒體另外一個使命,就是使用華語去構建中華文化的話語體系,增強華文國際傳播力、穿透力和影響力,塑造良好的華人與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落地。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既解決了華人移民各種生活上的難題,也為華人新移民提供了豐富文化信息,緩解了他們移民他國的文化不适應感。
随着中國不斷崛起,各國主流社會也希望及時了解中國,掌握中國不斷變化的政經情況,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新媒體去了解中華文化,華文新媒體由此不可避免地成為海外和中國交流的主要窗口和紐帶,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落地與推廣,促進了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主流社會當中的傳播,這反過來為華文新媒體創造了廣闊和美好前景。例如,微信目前已經有超過2億的海外用戶。這些海外用戶不僅有使用華語的人群,而且還有與華人密切合作的其他種族人群。他們使用微信聯系當地的華人朋友,或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客戶聯系,導緻他們對微信的依賴度和粘合度均非常高。
微信在華人圈中具有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華人無法離開微信與其他華人進行互動,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過去人們說“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華文媒體(指傳統媒體)”,現在則變成“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微信”。由此可見,微信既為海外華人提供了在全球範圍内傳播中華文化的便利,也培養和強化了華人使用微信的習慣,擴大了其在海外的影響。華文新媒體為海外華人信息傳播搭建了更多、更便捷的平台,同時也生産和傳播了更多的文化作品。這種傳播方式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内容更加多元化,效率更高,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擴散。
二、大量移民促進了華文新媒體對中華文化的傳播
過去數十年,中國移民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體。大量中國移民定居其他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直接推動了這些國家的華文新媒體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海外華人之間的文化與信息的互動,使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有一個極大的提升。
伴随新媒體一起長大的新移民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比較活躍,非常願意而且比較容易接受外來新鮮事物,特别是對新媒體的信息非常關注,養成了從新媒體接收各種信息的習慣。他們求學、經商、交朋友的目的十分明确,對國内實時信息和商業信息非常渴求,而且非常關注中國的文化發展。他們通過華文新媒體了解國内的情況,浏覽國内的文化産品,直接幫助中華文化走出去,實現在世界各國的傳播,而且有效地繞過當地政府對來自中國的文化産品的審查,實現了華人族群内外的文化與社會互動。
例如,華人在海外華文網站發布各種文化講座信息,積極參與當地主流社會的文化對話活動,介紹和推廣中華文化,展示中國的文化風俗和自然景觀。此外,海外華人還通過華文新媒體觀看來自中國的影視作品,特别是近幾年中國電視劇創作水平顯著提高,反映社會現實,探讨社會倫理,劇情緊湊,故事性強,很受海外華人的歡迎。年輕華人也非常喜歡觀看中國的娛樂選秀節目和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了》等,均在華文新媒體上不斷重播。一些中國電視劇不僅在華文新媒體上迅速傳播,其他海外社交媒體如臉書、推特、優兔等平台也在熱播這些電視劇。例如,《人民的名義》在優兔幾乎與湖南衛視同步更新。2017年4月5日,優兔播出第一集《人民的名義》,數據顯示有27.1萬人次觀看,680多人點贊。美國一家名為亞洲影視論壇(AsianFanaticsForum)的中國電視劇論壇,裡面有大量中國電視劇資源,論壇還分為國産曆史劇、古裝劇、武俠劇、偶像劇等版塊。除了有熱情的粉絲外,國外專門做中國電視劇翻譯的字幕組開始出現,外國觀衆對中國電視劇的興趣正在快速增加。此外,華人通過微信傳播中國的視頻,還被當地主流媒體直接引用來做新聞視頻,由此提高了中國在海外主流社會的存在感,促進了更多外國人産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華文新媒體是華人的母語媒體,華人對其具有天然的親近感。華人移居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至少要經曆3至5年的文化适應期,而在這個适應期中,華文新媒體起到了過渡作用。它們在華人完成文化遷移、适應以及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橋梁作用,使華人獲得思鄉慰藉。對于一些适應水平比較低、對母語文化極其眷戀的華人來說,華文新媒體将一直是其使用的工具。種種迹象表明,中華文化通過華文新媒體實現了在海外華人社區的傳播,推動了華人新生代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強化了他們身為華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華文新媒體推動了海外華人的圈層傳播與文化互動
新媒體除了一對一的私密溝通外,還具備覆蓋介于私領域與公領域之間的傳播空間。比如說,社交媒體的群組傳播,已經成為許多核心人際關系的紐帶,群裡的溝通也有别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溝通,朋友圈成為社會關系的起點,實現了“可調控社交”,提供了社會交往與傳播情境的諸多可能性,改變了人們對社交媒體全球傳播同質化的假想。微信朋友圈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海外華人的圈層傳播,實現了文化的廣泛傳播。
華文新媒體為海外華人提供了文化與輿論傳播平台,發展了華人族群内的經濟,強化了華人的族群認同。當前,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從手機和網絡獲取信息,實現華人之間的經濟聯系與社會互動,推進了華人身份的符号化。例如,如美國倍可親網站經常聯合華人社團舉辦各種中華文化推廣活動,畫京劇臉譜和展示古代服裝等,刊登房屋租售、旅遊、車輛租賃、商品代購等廣告,使越來越多的華人利用此網站了解華人社區信息。這說明,華文新媒體在促進海外華人之間的圈層傳播與文化互動正變得越來越可能,而且促成了一個全球化的華文傳播網絡,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廣泛傳播,有助于實現全球性中華文化的聯動。
華文新媒體通過傳播海外華人社區中的信息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傳承華族文化,形成了虛拟海外華人社區,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有很大幫助。華文新媒體以強大的傳播力、滲透力和穿透力,為海外華人提供了生活與工作的幫助,緩解了海外華人的文化緊張感、疏離感。華文新媒體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在社區化方面實現了華人個體之間的文化粘合與符号化表征。這将有助于減緩海外華人新生代的母語危機,引導新生代華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身份,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在與主流社會交流當中努力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的承傳,維護華人形象,增強新生代華人的文化認同。
然而,華文新媒體在海外的迅速發展雖然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但是它也起到了雙刃劍的作用。大多數華文新媒體的經營并不理想,它們在異文化空間中僅靠少量廣告和捐贈苦苦維持,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擠壓了華文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使華文傳統媒體的文化與族群認同作用有所弱化,對海外華人社區的文化教育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如何繼續發揮媒體的教育功能,接棒華文傳統媒體的文化傳播角色,培養新生代華人的文化認同與族群身份識别能力,既是華文新媒體的重任,更是海外華文傳播業共同面對的挑戰。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海外華人社區中華文化傳承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号:16ZDA220)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