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時間:2024-11-06 08:45:46

2018年5月20日,北京語言大學(下文簡稱北語)第十五屆世界文化節落下帷幕。當天,3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社會各界人士與來自10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青年學生,共同參加了世界文化節遊園會。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北京語言大學創設世界文化節15年來參加世界文化節的人次超過40萬,它已成為每年春季北京市海澱區參加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高校主題校園文化活動,是中國高校中外學生融合、世界各國文化展示的一個大規模、連續性的品牌文化活動。本文基于對世界文化節的創設緣起、活動實施情況以及對世界文化節主辦者的訪談調查,分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客觀效果及經驗挖掘,以為中國高校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建議。

一、世界文化節創設緣起

北語創設世界文化節有三個深層動因:

一是人才培養的需要。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進入一個新的開放時代:從改革開放前20年以政府主導型的、政策性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市場主導型的、體制性的對外開放,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這一背景下,一方面世界各國急需了解中國、熟悉中國社會規則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中國也迫切需要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擅長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這兩類人才的培養,既需要給他們以廣博的知識儲備,也需要為他們提供多元文化的切身體驗。而解決多元文化體驗最經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中外學生融通教育。21世紀以來,進入中國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數量迅速上升,2004年來華留學生數量出現急劇增長,達到11萬人(2003年為7.7萬人),中外學生融通教育已具備現實基礎。在來華留學生數量較多的一些高校中,中外學生融通教育被提上日程。中外學生融通教育的實現,一方面是在第一課堂教育教學中,另一方面是在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中。比較而言,校園文化活動比課堂教育教學更有助于中外學生在實踐中、在互動交往中,增強對異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文化包容和創新能力。

二是文化交流的需要。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迅速普及,人類的信息交流渠道驟然擴充。對于個體來說,在日益頻繁的信息交流中,自我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的精神性力量;對于群體來說,在互聯網傳播中,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能夠激發全球文化的相互融合與彼此尊重。随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深入,中國的日益開放,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北語是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小聯合國”裡,各國文化交相輝映,為各國留學生搭建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既符合中國走向世界的發展大勢,也是高校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獨特方式。

三是國際合作的需要。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開放合作共赢已成為中國各領域的共同追求。伴随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這種國際合作與交流,并不僅僅限于教育領域,高校也期望通過與社會各界特别是政界、商界的交流與合作,吸納社會資源、拓寬辦學領域、提升社會影響力。高校通過舉辦世界文化節或國際文化節,廣泛邀請駐華使領館、國内政府外事部門以及商界、媒體界人士參與活動,借此展示辦學實績,吸引社會關注,增強師生校友自信,甚至尋求社會捐贈。

在上述三大需求的推動下,2004年前後,多所高校開始舉辦世界文化節或國際文化節。曆經十餘年發展,有些高校的世界文化節已經成為覆蓋周邊地區、輻射北京高校、規模盛大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形成了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學校印記。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倪海東宣布北京語言大學第十五屆世界文化節遊園會正式開幕

北京語言大學打擊樂隊表演《龍騰虎躍》二、世界文化節15年積澱

世界文化節活動舉辦15年來,其傳播效應已經從包括北京語言大學在内的學院路15所院校共同體,拓展到北京市,乃至全國和世界。

一是社會媒體廣泛關注,多家主流媒體在顯著版面給予正面報道。5月21日,《中國日報》在一版醒目位置以圖片新聞《Colorondisplay(豐富多彩的展示)》報道了2018年北京語言大學第十五屆世界文化節;5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二版要聞版以《北語舉辦世界文化節》為題進行了文字加圖片報道;同日,人民日報英文版客戶端的頭條新聞是《WorldculturefestivalreflectsChina’sgrowinginternationalinfluence(世界文化節顯示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5月23日,中國網報道《北語第十五屆世界文化節遊園會開幕各國表演彙聚一堂》。除此之外,還有多家北京本地報紙、網絡媒體、客戶端進行了多角度的報道,北語的美譽度迅速提升,整體宣傳效應凸顯。

二是參與的國家和地區破百,命運共同體意識漸成師生共識。2017年,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文化節參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00個,充分彰顯了北語建校以來秉承的多元、平等、包容的辦學理念,這一為世界各地留學生搭建的文化展示與交流平台,同時也成為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樹立國際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客觀上為中外學生營造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實踐空間,打造了一個“小聯合國”的命運共同體。學校教師的參與積極性顯著提升。初夏周末很多教師攜親朋同遊世界文化節,特别是青年教師對于陪伴年幼子女觀賞遊玩世界文化節樂此不疲,力圖借此機會培養子女的國際視野和文化見聞。還有一些在京國際學校的中小學生,也會集體參觀北語世界文化節。這些參觀者特别是青少年兒童,無形之中已被注入各國平等、與世界同行的信念,這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三是活動現場參與者衆多,人際傳播與社交媒體傳播效果顯著。2015年,北語将校園開放日與世界文化節同日舉辦,進一步擴大了世界文化節的規模和社會效應,公衆關注度持續增加。2017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世界文化節展示,參觀人次超過7萬。近年來,人際傳播與社交媒體傳播逐漸成為世界文化節前期宣傳的主體。大量受衆通過微信朋友圈自發轉發北京語言大學微信公衆号和學校團委下屬5個學生組織微信公衆号的推送,形成了社交媒體轉發的暈輪效應。

四是各國校友持續關注世界文化節。北語是國内最早開展國際學生培養、培訓的正規大學。1962年建校以來,它已為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0萬餘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經成為學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每年世界文化節,主辦方均會邀請著名校友返校參與活動,并設立校友接待處。

三、經驗與反思

21世紀初期,世界文化節僅在北語、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舉辦,到今天,僅北京市就有26所高校每年舉辦世界文化節或國際文化節。在衆多高校中,北京語言大學何以始終保持獨特優勢?它的成功秘訣不外乎三個。

一是活動主題恒定、唯一且清晰。北語以“德行言語,敦睦天下”為校訓,強調以言傳德,促進文化交流;強調持之以恒地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緻力于世界和平。世界文化節是學校校訓的外化,是為世界各國青年搭建的一個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國際化舞台,一個展示各國文化、彙聚各國文明的交流平台。多年來,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文化節始終以“北語零時差步履無國界”為主題,這一主題鮮明地體現了北語的辦學宗旨和活動目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方圓共友邦”。北語世界文化節的活動主題鮮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蘊深納其中,曆經15年醞釀愈發醇厚。

二是活動方針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北語世界文化節主辦方高度尊重來華留學生的文化習俗和傳播習慣,注重以來華留學生為中心,用他們熟悉的表現方式來參與活動,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主辦方與參與的中外學生具有高度共識,即在遵守中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運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手段展示本國文化的精華,同時避免意識形态的滲透與對抗。因此,即使是交戰國或與中國關系緊張國家的留學生們,也能夠在世界文化節上自信地參加萬國巡遊、展示本國文化。

三是中外學生的互動激發了活動的生命力。近年來,北語世界文化節每年都有500餘名留學生參與萬國巡遊;100多個國家的展棚共有千餘名中外學生參與文化展示;400餘人參加70多個節目的文化演出。中外學生在協作、互動中,強化了對中外文化習俗的理解,提升了對不同文化的包容。

四是防範宗教和西方意識形态對活動的滲透。2018年北語世界文化節工作組下專設涉外事務處置小組和安全保障小組,事前對留學生萬國巡遊的各類宣傳品(手持宣傳闆、橫幅、标語等)和各國展棚的宣傳品進行了周密細緻的檢查,防止出現違反中國法律法規的地圖、标語和其他标志物,維護協調好國家之間的利益訴求、意願表達,存大同去小異,避免外交争端,和諧共存。

回顧15年來的世界文化節,伴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北京語言大學辦學實力的拓展,世界文化節也應随之而變,走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單一視域,更加貼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需求。

其一,弱“商業化”,強“技術化”。世界文化節遊園會中不乏留學生售賣本國文化産品和美食,這為世界文化節增添了一種以生産為手段、以赢利為目的的“商業化”行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商業化”有利有弊,關鍵是要通過有效手段将其限制在“有限、有序”的範圍内。有限、有序的商業化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降低活動的經費成本。同時,要結合現代技術的發展,為世界文化節增添“高科技”色彩。無論是傳播方式,或是活動呈現,通過技術加持,有效提升其影響力。比如增加網絡直播,加強線上線下互動。

其二,圍繞活動主題,延伸活動範圍。在保持世界文化節主題恒定的前提下,要強調以我為主,探索背靠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共存模式。緊密圍繞各國文化展示,進行深層次、寬角度挖掘。拓展中外聯通的價值生産鍊,圍繞中外青年融合教育開展各種活動,包括學術研讨、音樂會、藝術會展、跨界座談等。世界文化節可以通過邀請國内其他高校的留學生和海外高校大學生參與,逐漸形成為一個世界青年彙聚的國際品牌活動。

其三,服務主辦高校的發展,強化高校公共外交的影響力。北語在辦學定位上,始終強調肩負國家使命,服務公共外交。“小聯合國”裡,中國師生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校園文化活動中,從各種角度向各國留學生介紹中國國情,說明中國政策,解釋外國公衆對中國的不解之處,同時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對方的觀點。可以說,“小聯合國”既是中華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前沿陣地。世界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以一種柔性方式,诠釋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更易于為留學生接受、認可中華文化,進而親近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主辦高校可在世界文化節活動策劃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導留學生關注中外文化、文明的共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人才支持。(作者供圖)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西方主流媒體涉華政治話語研究”和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媒體話語與主流意識形态傳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号:17JDXCA004和2016XCB125)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