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共享資源和知識,創造新的發展業态和行業,屬于改變行業本質的質量變化。
自從去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後,“互聯網+”俨然已成為最為熱門的名詞,大家不僅試圖闡述這一新生名詞的含義及内涵,更多的是考慮怎樣才能加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互聯網+”與大數據、雲計算、熱核聚變、納米材料等等同于高新技術,“互聯網+”不屬于高新技術之列,“互聯網+”可能用到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但“互聯網+”更多的是産業變革與經濟組織發展趨勢等。
從字面上講,“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就是“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簡單的加号前後之差,反映的是對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期,也反映出思想觀念轉變的快與慢,還反映出對互聯網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邁上新台階的認識。
“+互聯網”就是“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就是給傳統行業加一雙“互聯網”的翅膀,讓信息技術服務于傳統行業,使傳統行業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幫助其業務發展。比如傳統銀行業加上互聯網平台,方便了用戶網上理财、轉款、付費等;再比如,傳統的醫療機構加上互聯網平台的接入,使得人們實現在線挂号、求醫問藥、遠程會診等成為可能;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務管理、學校人事管理、網絡公開課等,這些都是信息技術在傳統行業的應用,屬于“+互聯網”的案例。
事實上,自從有了互聯網,一些傳統行業的敏感者早就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于其事業發展,有的甚至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比如在教育和醫療行業,“+互聯網”的服務模式早已有之,不過互聯網對教育和醫療行業的改造依然是緩慢的,除了網絡公開課、網絡課堂、在線問醫生和在線挂号等幾個方面外,人們在教育和醫療健康方面依然很少體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好處。遠遠不及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帶給人們的實惠和效率。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就是利用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業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之中,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平台的經濟發展新形态。
比如可獨立于學校之外,服務于知識傳播的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随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室逐漸會變成為學習的會所,講課教師在雲端,學校在雲端;一些教師成為會所的輔導員,大學教師将以研究為主,優秀教師可能成為自由職業者;學習内容以學生自選為主,考試針對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體量小,分知識點的學習,講課精,可重複學;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組讨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為師生。學習不再是幾十個人同一進度,沒有班級的概念,十五歲大學畢業,或是五十歲大學畢業都不稀奇,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代表着一種新的經濟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産業的融合,以優化生産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
簡單地說,“+互聯網”就是用信息技術服務于傳統行業,提升服務能力和品質,并不改變行業的屬性劃分,屬于不改變行業本質的增量變化;“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共享資源和知識,創造新的發展業态和行業,屬于改變行業本質的質量變化。
互聯網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和觀念。資源共享時代已經來臨,知識共享時代必然到來。世界上最大的出行用車公司Uber沒有一輛自己的出租車;最大的旅行住店公司Airbnb沒有一間自己的旅館;Alibaba沒有自己的售貨大樓或店面;PayPal沒有自己的分行和網點;MOOC将會取消所有單一功能的教室。
(作者單位為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