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改造的過程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建築師對于教學的了解,這曆來被認為是教室改造的難點及真空地帶。那麼,在一位懂教育的建築師眼中,教學空間重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建築設計應如何呼應教育變革的需求?家具在環境中承載着什麼作用?這裡我們分享一位建築師的觀點。
視角一:理解智慧教育
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教室的概念。與國内近年來各大高校探索智慧教室最大的不同是,國外大學的改造更加優先重視空間尺度和環境色彩對于人的行為和情緒的影響。而我國高校近年來的努力,更多是将注意力聚焦在IT及互聯網技術、設備的升級上,軍備競賽般的設備及系統的大比拼在各大高校之間如火如荼。但在這一過程中被嚴重忽視的卻是:承載這種教育模型巨大改變的人的行為及心理因素,會受到環境空間的重大限制與影響。這種忽視與我國美學與建築學教育一直處于專業領域的培養而未能納入通才教育之修養和審美的基礎學科有着很大關系。
很多時候,有些高校即便考慮到了空間環境的影響,也往往更容易把改造設計直接交給裝潢公司,甚至連設計費的預算都不會出現在财務預算的清單裡。嚴重低估甚至忽略在教學環境的改造過程中前期調研與空間設計的至關重要的價值。而造成的結果要麼是無緣由地過度裝飾和炫技,使得學習環境變得喧賓奪主般的散亂和喧嚣,要麼是另外一種完全功能主義且毫無關懷的冷漠與乏味。
智慧教育的意義
回歸到“智慧”二字,中文裡,“智慧”二字貼切而清晰地表達着“日知而心慧”的教育本質。
我們的大學教育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特質?騰訊一丹獎基金會委托經濟學人智庫采訪了包括耶魯大學前校長、新西蘭教育部長在内的17位教育界人士,總結出了6個未來教育需要着重培養的學生特質:
1.跨學科的能力,跨出目前的專業細分的條框,具備多領域綜合技能;
2.創新和分析能力,未來,想象力比掌握具體知識更重要;
3.企業家精神,培養勇于冒險、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格特質;
4.掌握數字技術,讓學生适應未來與機器協作的工作環境;
5.領導力,團隊合作、全局思考、使命感;
6.全球視野和包容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具備更寬廣的發展潛力。
基于這樣的目标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會呈現一個自然親和而充滿生命與活力的大學教育新模式。
教育如何圍繞這樣的目标,在教學模型與評價體系上進行合理重建,在IT技術和硬件系統中進行有效配置,在教學環境與家具選型裡進行專業設計,通過跨專業的協同與合作形成完整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是教育行業裡正在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我們看來,任何空間都如同每個人一樣,有着特定的氣質和性格,在不同的場景裡以特定的方式影響着人們的感受與行為。
什麼是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定義将脫離傳統教室的固定模式,能夠在更廣泛和更豐富的場景裡支持各種教學、研讨、貢獻、分享和自學與探究等多種多樣的學習場景。
1.教室的形态和邊界将更加模糊,其功能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也将以更豐富的空間形式呈現。
2.翻轉課堂的興起将從根本上改變集中授課的課時比例。學習時間和空間被打破、重構,老師和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創新地重塑出豐富的學習場景與模式。
3.智慧教室的空間環境将配合IT設備與智能控制更多地适應多種場景的應用。包括Wi-Fi覆蓋和投屏、燈光控制、掃碼閱讀、遠程互動等多元需求的全面響應。
4.智慧教室應該具備營造鼓勵學習、引導探索、關懷體驗等氛圍的特質。
評價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各類空間将與IT技術配合收集特定的行為數據,以反饋教學與學習乃至空間環境的效率與效果,進而有效地反饋指導并促進教學與環境的不斷改善。
那麼,如何評價智慧教室呢?
首先,教學環境的設計能否引導和激發更多的學習參與和持續學習,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師及學生之間互動與交流,能否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而容易充滿活躍的氣氛,是評價環境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角度。
其次,如同優秀的工具型軟件一樣,好的教學平台和學習環境應該有更多的适應性和可延展性。不僅可以适應基礎性的需求,也能适應更多元、更豐富的創造性應用。功能于不同系統間的互通程度,成為另一個評價環境及系統平台是否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此外,利用行為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将更容易也更清晰地評價環境空間和系統平台的使用強度與應用場景的性質,從而避免脫離教育與教學目标的嘩衆取寵與造作。
視角二:不同需求的教室空間設計原則
教學模式與學習行為的改變,是教育空間與環境配合改變的基本依據。
我們根據不同的學習需求,來看空間設計将如何塑造智慧教室的形态。
講授型教室(60~80人)
國内高校這類标準大教室的現狀基本大同小異的原因在于,現行的建築規範裡對于學校建築這類空間都有着通用性要求,包括标準教室尺寸和比例、走廊的寬度、朝向、窗牆比甚至照明、照度的要求等。
由于傳統教室的物理空間尺度的限制,這類大班教室的創新更适合在新建的校舍裡,嘗試更多互動式教學的設計。
新型教室被設計成以小組為單位。多小組課堂的形式更适應于互動強度較高的新課堂教學,使得教學模式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性與靈活性,便于老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課上環節的設計,小組讨論與聽講的過程可流暢地實現切換。
由于空間高度的優勢,這類教室可利用多樣的階梯或台塊的方式創造更加輕松活躍的空間體驗,從而引導和激發學員的參與意願與活躍情緒。
在這類空間裡,學生的注意力很難被分散,因空間引導而自然地融入到小組的關注主題與協作氛圍中。如果教師能在評價設計裡加入以課堂小組為單位的綜合評價權重,則這類分組的形式自然形成了組間的某種競賽,也就自然建立小組同學間相互約束監督和互助支持的關系。
分享型教室(30~50人)
這種在自我或小組學習研究後,以展示及分享為特點的教室空間,更多地要求環境與空間支持獨立組的表現與發揮。教師在這類課堂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引、組織和總結評價,如圖1所示。
這類課堂普遍存在于案例或課題研究型教學中。目前高校環境的現實問題是分組讨論的條件不足,小組成員在演示時很難得到同伴的密切支持,小組之間論點的切換與研讨的展開由于場所限制很不流暢,容易分散讨論注意力和削減參與熱情。因此教室可以通過家具和智能燈光的配合,建立多場景化的講演、讨論及分享體驗。
針對“教學相長”的教學環境,這種課程形式,作為典型的翻轉課堂,學生将自己和小組的學習與研究成果以分享和講授的形式展現給班級,在同學和老師的反饋評價中将獲得更多的建議與激勵,從而進一步促進翻轉式學習的成熟與發展。這類型教室可以有多種形式的支持,如圖2所示。
課題組研讨式學習(5~8人)
這是一種高強度互動的行為場景,參與人之間需要在短時間内熟悉彼此,并能順利建立支持與互動。場景内需要有畫闆、屏幕類的演示載體進行讨論或分工的展示。家具及空間尺度、光線甚至色溫的組織将塑造這種空間更強的個性與特點,适應不同節奏和内容的讨論。有如下模式:
快會模式:座椅和會桌都較高,圍合站立的肢體形态暗示一種緊張高效的溝通狀态。
頭腦風暴:需要提供充分放松和自由的肢體狀态,配合積極的色彩環境,讓創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裡碰撞流動。
學術探究:更适合比較正規、安靜的會議模式。盡量幫助與會者聚焦信息,建立邏輯性思維狀态。
小組及個人的自主學習
支持個體個性化學習的方式是最容易成為貫穿全校學習場所的多形态元素。穿插于不同尺度的各類空間支持連續随機的學習行為,支持跨學科、跨年級的互動。
個性化多元化選擇的學習場景容易激發個體的自我意識。在這樣的角落或空間裡,塑造了“我”可以有自主的選擇和主張。這種環境所提供的自由,自然地引導出學生主動學習與成長的意願和行動。
靈活配置的多屬性教室
随着信息技術及設備的進步,教學課件與教學形式的變化将越來越多元化。為了适應各類學科及各類老師的教學特點,教室在隔斷和家具的靈活配置上将具備更多的适應性。
同一個教室可同時适應講授與聆聽、分組與互動、研讨與辯論等多樣化的改變,這将成為替代通用型中小教室的靈動模式。
通過隔斷與家具的便利組合,不僅可以改變教室的空間大小,還能随時适應不同教學的模式。
随着中國本土的教育改革的蓬勃興起,如何在起點就能關注學校自身文化和學科特點,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基因與教學特點,将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更深層的挑戰。特别是這些年來,由于西方國家在教學創新空間實踐上有了更多的經驗與優秀的樣闆,中國在整個教育結構性變革過程中,如何能将中國元素、東方文化融入環境,也是學校與設計需要共同探索取得共識的課題,大學教育一直都不僅僅是學科與專業培養的平台,更是文化熏陶素養修成的搖籃。在學習空間的改造過程能關注文化的打造和注入,也是智慧教室裡責任的體現。
視角三:教育家具在空間環境中的角色與意義
教育家具在教育空間中存在的形式與意義,絕不僅僅是在視覺層面給學生及老師帶來舒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空間中将有力地支持并激勵學習行為,進而協助在這些行為背後的教育目标可以更為有效地發生與達成。
傳統教室因靈活家具的配置而發生重大而積極的改變
中國正處于用信息化帶動教育變革的新的曆史時期,智慧教室建設如火如荼。然而多數院校對原有教室規模及形式的改變仍缺少思考或仍持保守态度。目前,國内教室仍是基于傳統的建築設計規範設計,創造的是被動性空間,大班教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内依舊存在。換裝成靈活可移動的課桌椅就成了消除被動因素,促進多種教學創新開展最适當的解決方案。
教室家具靈活、方便的移動和快速的變化,使得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内容和預期的教學成果快速改變空間格局,以适應教學需要的各種集中授課或分組互動的豐富形式。另一種形式則是可移動的培訓椅與培訓桌可以提供的積極變化。
由于教師的講桌和椅子也能移動,就進一步解決了傳統固定格局的教室裡,後排學生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缺陷。在整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分組或教師位置的改變,更容易激勵全體學生的課堂參與。
主動學習空間中,教育家具的應用與價值
SteelcaseEducation研究人員最近完成了一項深入的設計研究來更好地認清趨勢,并幫助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通過更好地利用空間和科技來改善學習流程。他們的六項洞見是:
人與人的連接依然是成功學習的關鍵所在。
科技正在支持更為豐富的面對面互動和更高層的認知學習。
将科技引入課堂需要有靈活度和基于活動的空間規劃。
空間的界限正在模糊化。
空間設計需要能捕捉并傳輸信息。
高科技和低科技可以并存。
研究人員認為,教室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必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來支持全新的學習行為。
課堂之外豐富的學習空間與設施将同時存在于開放的場景之中,支持各種協作讨論及專注的自主學習行為。
在近期的高校智慧教室項目中,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國内很多頗具曆史的高校,早在很多年前建築師就已經為校園建築預留了大量的開放公共空間,讓建築得以呼吸和通透。遺憾的是,這些鼓勵社交和積極互動的空間并沒有在投入使用後被積極地規劃,更沒有安排家具或任何其他可供學習交流的設施,而變為幾乎沒有被使用的消極空間。
現階段,更多地利用家具在空間中靈活的重建能力,對于在教育改革與智慧教室建設仍處于起步期的國内高校而言,顯然比大刀闊斧的空間改造更為理性和務實。
家具配置是空間設計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在實際案例裡,很多高校會把家具采購與空間改造設計分離。特别是在近年來我國不少著名高校的智慧教室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遺憾地看到,很多優秀的家具産品因為沒能被得體和适當地安排在被統一設計并與教學相結合的環境裡,從而大大削弱了它們的品質體驗和應用價值,甚至更接近于舍本求末的堆砌。
必須意識到,相同的産品在個體色彩質感的組合上本身就有無數變化的可能,需要設計師根據場景和環境的整體配置更适合的組合。
行業思考與期待
從智慧教室改造的整體環境看,除了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外,國内高校智慧教室的改造幾乎沒有或隻有非常低的設計費預算。國内高校體系更需要清晰的政府文件依據。但是,就算是新建的大學其設計依據仍然是1992年及2008年的規範,而計費标準也依然是2002年的标準。于是大多數優秀的設計師會選擇更加市場化的地産行業,而不會進入這場具有意義深遠的教育變革中。
我們始終相信,教育是一個既需要也值得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參與貢獻的領域。無論當下的行業環境如何,我們都有理由期待時間會帶來改變和進步,但也需要更多的榜樣和指引。
(本文作者先後從事過教育、IT行業,目前從事建築設計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