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廈門大學将傳統的多媒體教室改造成智慧教室,換掉傳統的教室“排排坐”固定模式。同時,通過打造課堂教學的新模式來倒逼課堂教學的新革命。為此,記者采訪了改造工作的負責人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訓練中心主任謝火木、在改造後的智慧教室授課的廈門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沈曲以及上課的學生,一起探讨教室改造後的教學模式改變。
謝火木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訓練中心主任《中國教育網絡》:廈門大學為什麼實施教室改造?
謝火木:高校教學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以往教學改革主要涉及到的是學校和院系層面,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等,有些會涉及到課程體系與教學内容,但對教學改革的“最後一公裡”——課堂教學缺乏有力的改革措施,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還普遍存在。廈門大學主要是通過教學設備與設施的現代化,規劃建設智慧教室,改變傳統的公共教室,構建一種新型學習環境,倒逼教學改革,特别是課堂教學改革。
為了便于師生方便快捷地展示與獲取信息,廈門大學公共教室為課堂形式變化做準備,主要表現在空間布局、課堂互動、課程錄播、智能黑闆、智能管理等方面。
《中國教育網絡》:你們是如何實現改變的?
謝火木:在總結第一批智慧教室建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廈門大學開展廣泛調研,組織專家論證,融入“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探索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無線網絡環境、交互式電子白闆、課堂任意分組、互動教學系統、多終端支持、智能管理、實時應答系統、課堂大數據分析等八個維度實現智慧教室核心功能,并提出了最新的智慧教室技術參數及建設方案。該方案于2017年通過了教育部中央修購計劃專家組評審,截止目前,合計已建成51間智慧教室。
具體來講,在空間布局上,傳統教室原有的講台被“夷為平地”,教師和學生處在了“同一平面”上,交流更加順暢、“平等”。一些造型奇特的課桌全面上線,安上滾輪,課桌能夠任意移動,不僅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也很舒适,隻要進行簡單的拼接,還可以“變形”成可供讨論用的各種形狀,便于在課堂上開展分組教學,支持同學們選擇不同的觀點進行互動,實現小組團隊學習。
創新教室設計,最終目的是為師生提供輕松舒适的學習環境,打破教學溝通的壁壘。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實現學生主體地位,讓“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遠離大學課堂,促進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中國教育網絡》:最初的設想和最後成型是否一樣?
謝火木:在課堂互動時,開展分組教學,支持學生分别選擇不同的觀點進行互動,實現小組之間的團隊學習。在多終端學習中,平闆、手機、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通過WiFi均可實現接入。學習過程與成果能夠便捷地在不同終端之間展示與分享。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問題,也可以在課中即時出題,通過課堂無線應答系統随時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内容;同時還可随時進行教學效果評價。
傳統教室中的多媒體投影機、布幕消失了,變成了智能黑闆。它如同一個大的iPad,教師可以在上面實現編輯、标注等功能,并可實時保存,這讓教師授課、講評不再局限于講台,可以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