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步王小根.."/>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微信公衆平台構建研究*

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微信公衆平台構建研究*

時間:2024-11-06 01:10:01


    □晉步王小根王心語王書瑤

【摘要】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的過程中面臨着活動資源缺乏針對性、互動交流缺失以及總結和分享不足等問題。通過微信公衆平台為學習者構建移動學習環境,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習者的互動交流和實踐成果總結和分享。采用基于設計的研究範式,通過兩輪實驗對平台的功能設計進行不斷改進,提升了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微信公衆平台;基于設計的研究;移動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号】G40-057【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6)04—0067—07

一、引言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按照學校培養目标的要求,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參加校内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動[1]。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将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情境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内涵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利用假期開展的針對特定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

大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調研的過程中,面臨着許多現實問題。研究表明,許多高校無法做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置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造成社會實踐形式和内容脫節。大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缺乏與同伴、教師之間必要的交流與協作,面臨困難時難以獲得來自學校、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實踐的實效性[2]。作為熱門的移動通信應用,微信公衆平台可以幫助個人和企業打造屬于自己的微信公衆賬号,并實現與特定群體全方位的溝通和互動[3]。如今,智能手機、微信等已經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為他們的日常交流、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社會實踐活動中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性。近年來,微信公衆平台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設計、開發服務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專用微信公衆平台,在實際應用中通過微信平台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促進同伴之間的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從而提升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分析

“課堂理論教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實踐亦是課程内容的基本範疇,内容豐富、開放、靈活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高校實踐教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資源。”[4]Newmann等人指出,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勝任力,增強自主性,促進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5]。

通過對國内外相關文獻和典型案例進行梳理分析,并對來自不同院校的大學生和相關教師進行訪談,将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資源針對性不足

周彩姣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調查中指出,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導,他們在活動中既需要自由的學習空間,又希望得到來自學校、指導教師的幫助和支持[6]。楊昕宇在研究中指出,大學生實踐活動内容和形式過于單一[7],學生在實踐中處于被動,在活動開展前僅僅通過網絡搜索所獲取的信息是不夠全面的[8],學校和教師難以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使實踐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二)互動交流不足

大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難以與同伴、指導教師進行信息的共享和必要的交流與讨論。部分大學生在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參與持久性差,容易遇到各種困難,溝通與協作不足導緻問題難以得到及時解決[9]。較多的國外社會實踐案例表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可以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恰當地處理各類人際關系[10]。在這一問題上,台灣地區的研究者在場館學習、戶外學習的案例中運用通信網絡和移動設備幫助學習者開展實踐學習活動,促進同伴之間不斷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提升學習效果[11]。

(三)總結分享不夠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往往缺乏創新,少有突破,活動形式單一、陳舊;少數主題新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又難以得到有效的推廣和分享[12],導緻許多實踐團隊不斷重複前人的工作,缺乏創新。Mar⁃ciaBok提出[13],社會實踐的重要功能在于提升學生的群體能力和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因此,有必要将有價值的實踐成果在更大範圍内進行分享、宣傳與推廣,使更多的實踐學習者參與到真正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在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不斷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本質上是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成預定目标并開展移動學習的過程。因此,解決上述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為他們構建與具體情境相适應的移動學習環境,通過移動設備和通信技術輔助社會實踐學習活動的開展。

三、理論支撐與技術支持

(一)理論支撐

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學習,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小組,在指導者與同伴的幫助下,通過分析、探讨、分享使問題得以解決。活動理論強調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認為知識和活動之間是相互反饋的,活動時獲得理解,理解又影響我們的活動,如此循環[14]。在活動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要使學習者實現外部體驗活動與内部心理活動之間不斷的相互轉化,促進雙重建構。

Barab和Duffy指出,學習者在現實情境中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知識、提升技能的同時,還形成了該情境下實踐共同體成員的身份,實現了認知發展和身份建構的雙重結果[15],這也是情境認知理論的内涵所在。情境認知強調物理和社會情境脈絡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與社會性互動促進學習者認知。在情境認知理論看來,學習環境是進行有意義學習必不可少的,應該注重為學習者提供真實的活動和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支持他們的合作與知識建構。

因此,運用活動學習理論可以更好地反映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參與性和成效性,并且可以根據活動成果來改進設計。移動技術不再是實踐學習的客體,而是成為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内化知識、搭建有效學習環境的工具。借助相關技術構建移動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在具體活動中實現認知發展、能力提升和身份建構。

(二)技術支持

近年來,在挖掘移動設備的教育價值、基于移動設備開發教學應用程序、利用移動設備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等方面,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并取得積極的研究成果[16]。縱觀移動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研究,在滿足學習需求的迫切性、提升學習者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凸顯學習場所的泛在性、體現學習過程的互動性、增強學習活動的情境性以及資源豐富性等方面,都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借助移動設備,可以構建學習發生所需要的具體情境,從而幫助學習者獲得更多的現實經驗,在認知上産生新的興趣和動機,并開展多元化、彈性化的學習[17]。

因此,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和支持,應該選取合适的移動應用技術。近年來,在圖書館、高校教學與管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等領域中,微信公衆平台受到了廣泛關注,并且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案例。作為一項新興的移
    動通信應用,微信公衆平台以其資源多元化、平台易用性和功能多樣性等特點,促進了學習者同伴、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對于提升學習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學習資源方面,李娜等人運用微信公衆平台構建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學習資源,并在具體應用中驗證了其有效性[18];在平台易用性和功能多樣性方面,微信公衆平台在圖書館、高校管理等不同領域中的靈活使用,表現出較好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可以為不同使用者提供相應的功能和服務;在平台交互方面,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曾說:每一種技術都對人的交往模式進行重組。微信公衆平台為用戶提供多重交互形式,實現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用戶與平台功能的操作交互以及用戶與平台資源的概念交互。

根據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可運用微信公衆平台集成多種功能模塊,構建相适應的學習環境,為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有效的活動資源,促進線上的交流讨論,強化學習活動的總結,并通過分享與推廣擴大活動的影響範圍。

四、微信平台的功能設計

基于移動設備的學習要實現學習者與媒體界面的操作交互、學習者與教學要素的信息交互、學習者對于新舊概念之間相互聯系的概念交互,這三個層面是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19]。正是由于這些交互的不足,導緻了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面臨資源缺乏針對性、交流缺失以及分享不足等問題。因此,運用微信公衆平台構建移動學習環境時,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平台的各項功能,保證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實現。社會實踐的現存問題、各類交互與平台具體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相應的平台界面如圖2所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