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本文從為什麼要提出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2.0戰略的核心要義兩個方面對行動計劃進行了深入闡釋,指出教育信息化2.0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超預期發展的要求,是抓住教育技術發展重要機遇的要求,也是走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義是創新引領,開啟智能時代新征程,努力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标,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具體建議,包括:要過好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普遍應用、雲終端一體化應用和智能化應用這三關;建立健全雲終端一體化環境;探索建立新的教與學關系;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等等。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人工智能;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雲端一體化環境;教與學關系
【中圖分類号】G77【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8)7-0005-4
一、為什麼要提出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出台具有曆史必然性和現實意義,必将進一步引領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化應用,融合創新,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
1.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标志着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新征程。與曆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新時代教育發展不僅要解決規模、質量、公平、效益和效率等共性關鍵問題,更要有所創新(見圖1)。教育創新在應對全球化激烈競争的挑戰、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處于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地位,而教育信息化無疑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基石和動力。伴随着信息技術對人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的深刻改變,教育創新正在也必将進一步全方位展開,包括學習内容、學習方式、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等方方面面。教育創新的核心是人的發展,要提供公平和多樣化的教育幫助人們實現個性化和終身化的學習,這既是教育現代化的目标,也應成為新時代加速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信息化正在從教育變革的外生變量轉化為内生變量。
2.教育信息化超預期發展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超預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資源建設、關鍵應用、應用能力和機制建設五大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三通兩平台”建設與應用取得重大進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顯著提高;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教育信息化應用模式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探索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這樣超預期發展的情況下,推動教育信息化從1.0向2.0轉段升級,不僅是現實需要,而且會産生更強大的帶動作用,是在堅持“十二五”期間提出的重要原則、目标和任務基礎上的再出發,是堅持一個核心理念、兩個工作方針,繼續深化應用、融合創新、提高效能的新的進軍号。
3.抓住信息技術發展新機遇的要求
近年來信息技術再次爆發式發展,最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2.0。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實施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國家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争力做出了重要指示,去年國家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2.0的發展和向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滲透所帶來的變化使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中國工程院潘雲鶴院士講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集中于讓計算機模拟人來完成一些具體任務,例如機器定理證明、機器翻譯、專家系統、博弈、模式識别、機器學習以及機器人和智能控制,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人工智能2.0要解決的是一些綜合性、複雜性的系統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社會進入了智能時代。吳軍在《智能時代》一書中提到,智能時代改變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思維。人們對于規律的認識将由過去以因果關系為主發展為以數據關系為主。杜占元副部長認為這是零點革命:信息技術可被看作工業技術的頂峰,是由機器革命延伸而來的,“但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超越這個頂峰,成為新的革命的起點,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潘雲鶴院士特别提到三維空間,即自然空間、人類社會空間和網絡信息空間。正是因為網絡信息空間的存在使得今天的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通過自然空間與人類社會空間的交互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現在借助網絡信息空間可以很好地得到解決,甚至可以擴展和再造一些流程。隻有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在教育環境深刻變化的同時推進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的更深刻變化,才能更好地回應“互聯網+”對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4.走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要求
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是“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任務之一。回顧這些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們已經完成了不少積累。例如:我們的基礎設施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有些地區和學校已經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人人通”的整個戰略部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國家的體制使得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動員各方力量,實現了教育信息化超預期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學校自主選擇的機制。在這個機制下,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團體都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下一步,我們如何全方位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最終要落實到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上來。我們能不能再用5年到10年的時間,以信息化的優勢加速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創新,在世界上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對世界這場教育技術革命做出貢獻。因此,對于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們也需要适當采取“高舉高打”策略。
二、教育信息化2.0戰略的核心要義
我們正處在這樣的新時代:既是經濟社會對教育提出最全面最深刻需求的時代,也是教育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最集中最複雜的時代,同時也是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可能性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教育必将呈現出三個特點:第一,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與學成為主流。也就是說,在3年到5年之内,将不會再有在一間教室裡教師隻用黑闆和粉筆進行教學的情況。無論課上還是課下、教師還是學生,都将把網絡和數字信息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于教與學之中。第二,建立在數字化、網絡化基礎上的個性化、終身化學習将變得更加重要。如果說教育信息化1.0為教育打下了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那麼,面對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教育支持創新的要求,更加需要信息化來提供支撐的是多樣化教學、個性化學習和持續不斷的終身學習。這是新時代教育的新名片。第三,智能化将引發教與學發生更加深刻的變革。在向智能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教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獲取知識的途徑會發生變化。學生不再是隻從教師和學習内容那裡獲取知識,而是在環境中學習,這個環境裡有教師、學習内容、學習情境、學習夥伴、學習網絡,甚至還有智能代理(如圖2所示)。其次,人們的學習方式會發生變化。人們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類:接受正規教育、接受非正規教育、進行非正式學習。直到現在,人們的學習都以接受正規教育為主,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僅僅作為補充。未來,随着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學習将變得越來越普遍化,越來越經常化,非正式學習将成為人們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如圖3所示)。最後,教學分析方法會發生很大變化。未來,無論是課堂學習反饋分析,還是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分析,甚至是教育決策分析,都會從以因果關系分析為主轉向以數據關系分析為主,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教學和教育決策提供支持。對于這些新課題我們必須予以積極的研究和回應。智能時代教師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學生應該學什麼?怎麼學?向誰學?等等。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隻能在推進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探索、總結。
國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希望通過這項計劃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适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兩高”是指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着力提高廣大師生信息素養。“一大”是指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台。由此實現三個轉變,即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進而形成三個新模式,即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如圖4所示)。從“三通兩平台”建設與應用到“三全兩高一大”,不僅目标提升了,而且反映了教育以育人為本、追求人适應時代要求全面發展的本質特征,體現了教育信息化從建設信息化環境向促進人的發展轉變和深化的曆史進程。
2018年教育部将盡快啟動實施“八大行動”,邁出教育信息化2.0堅實的第一步,寫好教育信息化的“奮進之筆”。“八大行動”是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和學生信息素養培育行動。
三、對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議
要實現《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标,必須要過好“三關”:第一關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普及應用,第二關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雲端一體化應用,第三關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智能化應用。這三關也構成了信息技術在教與學中應用的三個發展階段,它們彼此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如圖5所示。已有的以局域網(包括教室網、校園網和區域網)為基礎的數字化應用為教育信息化1.0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農村遠程教育工程、高校信息化建設以及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信息化的發展等都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基礎性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師生完成了應用入門,為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三關或者說這三個階段大多數地區和學校都經曆過了,還有少部分地區和學校要在某一個階段“爬坡過坎”。
從全國範圍看,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是建立健全雲端一體化環境,并盡快推動在此基礎上的應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必須有穩定的信息化環境作為保證。沒有雲端一體化環境作為保證,實現《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不僅不經濟,甚至是不可能的。中央電化教育館在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雲規模化應用示範”項目的過程中對雲端一體化環境進行了調查分析,将教育雲的建設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深化應用階段、融合發展階段、創新發展階段,如圖6所示。衡量不同階段的指标有四個:雲應用基礎能力、雲應用工具/軟件、教育教學方式、雲應用覆蓋範圍。目前,國内教育雲規模化應用示範地區已經從起步階段向深化應用階段發展,其中,東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各地區共同的短闆是雲應用工具/軟件,西部與東部、中部相比差距最大的方面是應用覆蓋範圍。當前,各地要按照《教育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對教育雲終端一體化應用謀好篇、布好局。方向和路徑選擇十分重要,選擇得對、選擇得好,事半功倍。未來,教育信息化在推動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将發揮更大的作用,體現出更大的價值。
同時,我們還應該探索建立新的教與學關系,利用教育大資源進行基于情境的學習,研究教育科學的基本規律,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之于教育,不僅是替代不替代、替代什麼不替代什麼的問題,比這更複雜的是在人機共生時代人的成長機制如何建立?如果需要重構,重構中人的異化将是怎樣的?其實,我們今天不可能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我們還要前行。我們依然應該積極審慎地使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尤其是對于學校而言;同時在戰略上保持開發一代、試點一代、應用一代、推廣一代的态勢,這主要是對教育行政部門特别是宏觀決策者而言。這可以使我們在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有應對之策。
收稿日期:2018-04-19
定稿日期:2018-05-18
作者簡介:王珠珠,研究員,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100031)。
責任編輯劉莉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