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天道酬勤是真理——我的英語學習之路

天道酬勤是真理——我的英語學習之路

時間:2024-11-06 12:33:51

◎文/胡靜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呢?無數學生都問過這個問題,各位前輩和老師也都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指導。在我看來,無論采用哪一種,都需要耐心和堅持才能看到功效。今天的教育界,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各種培訓機構,都高舉“興趣”大旗,強調寓教于樂,可是孩子天生的興趣本就各有不同,且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原本就不是順理成章應該感興趣的科目,而英語的基本構成是幾乎沒有象形意味的26個字母,與以符号為起源的漢字體系有着極大的差别,要調整适應絕非朝夕可得。興趣當然至關重要,可若隻一味強調興趣而忽略了耐力、堅忍、持之以恒的付出在學好英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就與先前一味強調“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同樣片面。“天道酬勤”雖然看似老生常談,但卻是最久經檢驗且站得住腳的真理,是真正大巧若拙的金玉良言。

大一下學期時,我曾跟聽力老師交流過自己的苦惱:自從入學以來,我一直在早起聽廣播,課上認真聽講,課後按老師的要求練習聽寫和跟讀磁帶,該做的一樣也沒落下,為什麼還是覺得聽力沒有什麼進步呢?老師當時回答:“你别急,等到了大二再看。”我雖然心中嘀咕“這算什麼回答”,但最終還是按捺下内心的疑惑,繼續每天做好該做的功課。大二上學期進入第二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口語課上的一段五分鐘視頻我完全聽懂了:不是靠半聽半猜再結合畫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做到的,而是完全聽懂了每個句子裡的每個單詞。那種明确知道自己格外清晰地聽懂了每個單詞的感覺,于我而言就像一場“頓悟”,終于明白聽力老師說的原來是再樸實不過的真理。

如今我也會把這個道理講給自己的學生聽。對于很多雅思考生來說,備考之路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堅持了一段時間卻仿佛看不到任何進步。要知道,樹在向上長高之前,先要向下長牢根系,而紮根奠基時,地面上的部分往往看不出變化來。這跟英語學習先積累、再感受進步的過程頗為相似。學習中的考生們不是沒有進步,而是時日尚淺,自己沒有覺察到而已。少想,多做,天道一定酬勤。下面就說說我的英語學習之路吧。

我的英語啟蒙源于一件糗事

我開始學英語時的環境比今天落後許多:首先,初一才開設英語課程;其次,全部的英語資料隻有課本和與課本内容配套的朗讀磁帶;再次,我的父母對英語一竅不通,無法輔導我做任何額外的相關練習;最後一點,沒什麼課外輔導班可上。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後兩點恐怕正是值得懷念的“goodolddays”,多麼快樂的舊時光,可以省出大把時間來瘋玩!然而,這樣一來,那時自制力不強的我因為沒有多餘作業、沒有父母督促、沒有課外輔導課的壓力,因此對待英語學習是十分漫不經心的。英語啟蒙時,一開始是認識26個字母、學習音标和記憶簡單詞彙,課程進度緩慢,老師安排了很多帶讀帶練,隻要課上不開小差,下了課就可以合上書本去玩了。後來老師開始留課後作業,不過也隻是簡單的填空題,對照課文照抄一遍即可完成。至于口頭朗讀,老師沒有指定跟讀遍數,完全靠學生自覺。此時的我處于“樹懶”狀态,作業填好了答案,用眼睛看一遍句子就萬事大吉,從不開口朗讀了。

然而,過了不久,我迎來了英語課中的第一個轉折點。此時的課堂已經從單純老師帶讀轉為點學生逐一朗讀。“幸運”躲過前幾次的我最終還是中選了,由于從不進行課外練習,我一開口就舌頭打結、嘴巴發澀。大概是表現得太糟糕了,英語老師從此記住了我,并在第二次課上再次點我朗讀。那時不知死活的我并沒有吸取第一次的丢人教訓,課下依然沒有好好練習,結果再次磕磕巴巴,坐下後還非常無恥地盤算:“已經連着點我兩次了,下次總該放過我了吧?”殊不知老師自有老師的計劃,第三次繼續點我讀。這下遲鈍的我也終于覺醒了:原來不練習,發音是不會自動流利的!為了避免第四次當衆丢人,我特意連續一周早起一小時,跟着磁帶一遍遍練習即将講到的下一課對話。老師果然很有默契地把這段最長的對話留給了我,而我則帶着“終于可以一雪前恥”的氣勢,站起來一口氣讀完,連語音語調都盡量模仿到位。接下來的一整個學期,老師再也沒點過我。而我倒是警鐘長鳴,時時保持備戰狀态。而一旦開啟跟讀的習慣,再堅持下去倒也沒那麼困難了。

現在回想這段經曆,有幾條心得值得分享:一、自尊心是種動力,能督促人為了不反複當衆出醜而苦下功夫;二、兒童在英語學習初期自制力一般都不強,最好能有位老師或家長行使密集監督職責,開頭多費些功夫将英語學習領上正軌,以後便會輕松許多;三、對于雅思考生這樣即将成年或已成年的群體來說,自我密集監督是必要的,要痛下決心培養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起初可能比較痛苦,之後逐漸适應就好了。

首先要有語言輸入

感謝我的媽媽,她從小給我培養起了愛讀書的習慣,而且從不幹涉我的閱讀選擇,不一味逼我多看“正書”、少看“雜書”。大學之前,我讀的基本是國内著作或國外圖書的中譯本。中文書籍裡,四大名著自然要讀,但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和原振俠系列我也拿來就看。從課本外延的曹禺戲劇到老舍小說,以及鄉土風格濃郁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甚至還有被後世稱為“傷痕文學”的随筆記事,隻要能從圖書館裡借到的書,我通通來者不拒。翻譯作品中,從可以算作“正書”的世界名著系列,到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我都讀,一般是沒有什麼目的性地拿到什麼讀什麼。我讀過的世界名著有耳熟能詳的《簡·愛》《傲慢與偏見》《魯濱遜漂流記》,也有相對小衆些的《荒涼山莊》《包法利夫人》《野性的呼喚》等;讀過的偵探小說有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波洛系列。科幻小說讀過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海底兩萬裡》。這兩本小說真是軟科幻中的翹楚,那時我明明熟知書中内容,但每讀一次還是随書裡人物的際遇跌宕而緊張揪心;而艾薩克·阿西莫夫和亞瑟·克拉克兩位硬科幻大師的作品我也愛不釋手,前者的“機器人學三定律”成了舉世公認的人工智能設置法則,而後者的《與拉瑪相會》是我第一次在書裡接觸到地球之外的宏大宇宙。對于奇幻文學,我最先接觸到的是《納尼亞傳奇》,後來才知道了《指環王》等等。上大學以後,我的專業是英語,于是這些看過中譯本的作品,我大多會找到原著或英譯本重新讀。

我當時其實僅僅是喜歡手不釋卷的感覺,未必能多麼深刻地領悟這些文字的真意。不過回想起來,這樣看似沒有計劃、不加辨别的廣泛閱讀着實帶來了許多好處。

首先,可以接觸各種文體文風。有些作者喜歡白描的叙事方法,文風幹脆利落;有些作者長于巨細無遺的細節描繪,辭藻華麗;有些作者知識儲備豐富,旁征博引;還有一些作者擅長嚴密的邏輯推理,文字充滿說服力。這種多樣性的接觸有助于全方位地鍛煉閱讀的耐性和理解能力,中英文皆是如此。

其次,能夠增加語感。向老外請教語法問題,得到的往往不是諸如“此處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是非謂語動詞後置作定語,所以動詞前面不可再有is這個助動詞”這樣語法書般的學術性解釋,而是“此處不應該有is,因為讀着不順”這樣純粹發乎于本能的感覺。“語感”并非故弄玄虛,恰恰是在浸淫一門語言後所生成的語言本能。不單母語如此,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是這樣。

再次,中譯本有很多是大家翻譯,可以欣賞優美的文筆。我是在很久以後才知道,原來中學時候讀的巴爾紮克的那些小說的譯者是傅雷,《普希金詩集》的譯者是戈寶權,《泰戈爾散文詩全集》的譯者是冰心。讀這些大家翻譯的文字不但有助于提升母語語感,而且對中英互譯大有好處。我在為學生翻譯劍橋雅思真題文章的原文時,都會在确定翻譯内容準确後,抛開原文通讀兩遍譯文,借助母語的語感調整文字,使其更加通順。

最後,先用母語了解大緻内容後,再看英文原著時就可以不急于囫囵吞棗地探尋情節和結局,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專注在語言本身。因此,我的中文閱讀積累在整個英語專業學習時期給了我非常大的助益。本科時,老師要求每學期必看三部以上英文原著小說并提交讀書報告,書單上推薦的許多書是我早已用中文看過不止一遍的作品,因此省去了許多查單詞、查語法的功夫。而且由于知道情節走向,我在閱讀英文原著時往往能更好地注意到作者的伏筆和鋪墊,明白行文起承轉合的匠心設計。

所以,我給大家的閱讀建議是,在不知道如何取舍的時候,索性别在取舍上猶豫,以免浪費太多時間,找一本自己能堅持看完一頁的作品,然後堅持讀下去就是了,閱讀任何材料都是有用的輸入。

“重複”是不變的真理

所有的學問大家在談自己讀書心得的時候,幾乎都衆口一詞地提到了“重複”二字。隻讀一遍,就隻得皮毛。同樣一本書,看過第一遍很難全盤理解和貫通,“溫故知新”着實是言簡意赅地點出了自古而今的真理。因為享受閱讀的過程,我從不抗拒重讀那些喜歡的作品。高中時期我喜歡的《簡·愛》和《傲慢與偏見》,在大學裡我又各自讀了原著四五遍。研究生時期我十分推崇喬治·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于是我将它作為我的論文研究對象,而且畢業以後基本每年還會再重讀一遍。每看一次,我總能發現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不單課本内容需要重複學習,其他材料其實也值得如此去做。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說法吧:“隻要有心,用什麼材料都可以學英語。如果覺得課本内容太過枯燥無聊,可以選擇看英劇、美劇、英語電影或者聽英文歌曲。”可是,興高采烈去找這些材料來看或聽的人大概不少,卻未必人人都能借此提升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是這個方法不管用麼?

實情是,這些更加有趣的英語材料能否幫助一個人提升語言功底幾乎完全取決于這個人如何去使用這些材料。看劇也好,聽歌也罷,第一遍一定是娛樂性享受大大多于知識性學習。能在國内各大網站上随便搜到的熱劇金曲,大多數是已經通過了大量觀衆和聽衆的篩選甄别并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絕對有着相當的吸引力。第一遍觀看或聆聽的時候,會為劇情和旋律入迷是完全無可厚非的。可若是隻看一遍就丢到一邊再去尋找新的材料,則這一遍僅僅隻是完成了一次觀賞,能學到的語言點必定寥寥無幾。更好的使用方法應該是:第一,先根據口碑和個人喜好選擇某部電影、電視劇或某支金曲;第二,看/聽第一遍時欣賞劇情和旋律,同時進一步确認是否為自己偏愛的風格和内容;第三,對于自己偏愛的風格和内容,用精讀課本内容的态度和方式回到開頭,重新看/聽起。因為已經了解了大緻内容,因此第二遍應該争取不看字幕或歌詞,更多依賴耳朵來提取信息,檢驗自己能聽懂多少。對于聽不懂的地方,宜随時暫停、重放,至少反複聽上三四遍。如果依然還有聽不出來的地方,則對照字幕分析聽不懂的原因:究竟是壓根兒不認識那些詞彙,還是自己的發音不正确導緻聽到正确的讀音反應不出來。

由此,用英語來看劇、聽歌一定要首先認清目的:若想休息放松,則可廣泛涉獵各種影視劇和歌曲,不厭其數目浩繁;可若是想借此更有興趣地學英語,則“貴精不貴多”,先将一影一劇吃透了再說。

興趣确實是最好的老師,但也需沉下心來堅持,循序漸進。若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再好的先生也很難教出得意弟子來。許多老話雖然看似陳詞濫調,在這個求快的時代難免遭到蔑視。但潮流來來去去,經典卻始終留存。曆經歲月流傳下來的那些老話才更有可能是“大巧若拙”的道理。要學好英語,除了興趣,我們可能還需更多的堅持不懈、慢工細活,最後必定天道酬勤。

作者簡介

胡靜,畢業于北京大學英美文學專業,曾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執教五年,現任北京新東方學校英聯邦部門教研主管,主講雅思閱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