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澳大利亞遇見美好生活的另一種模樣

在澳大利亞遇見美好生活的另一種模樣

時間:2024-11-06 12:28:50

文/王少龍常有人問我:出國後你都發生了哪些改變?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一生中我們總在成長,隻要人生不停滞,隻要你願意往前走,改變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然而,有沒有什麼改變是出國期間所特有的,是不經曆一趟跨國旅程難以實現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在結束了七年的留學生涯後,終于能給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觀念的多元化。

一個人觀念的形成與其成長的環境、接觸到的人、接受的教育等息息相關。受限于當下社會的趨同和教育的固化,我們往往難以意識到多元觀念的存在,并對自身的價值觀有着某種固執的堅持。然而,出國卻能給我們一個機會,使我們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中生活,有機會去見證另一種生活的模樣。于我,第一次見識到所謂“另一種生活的模樣”便是澳大利亞人的家庭關系。

在我出國之前,我所能想象到的理想家庭模式和家人間的關系基本局限于我自身的生活經驗,即理想的家庭模式起碼應滿足以下幾點:雙親健在,父母與子女同住,長幼之間以孝順為紐帶。而其中,“孝順”二字主要體現為聽父母的話、早日成家立業、不讓父母擔心等等。

對于家庭關系的這般理解在中國是相對普遍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并且在潛移默化中認為這是一種安全而幸福的模式。然而,剛到澳大利亞一個月,我的homestay(寄宿家庭)就颠覆了我的這個觀念。

去留學之前,我常常擔心homestay會不夠友善,所以一直期待可以在一個大家庭中生活。因為在我的觀念裡,大家庭通常比較和諧,這樣的家庭對外來成員應該會比較友好,家中的長輩也比較有照顧别人的經驗。幸運的是,我的homestay正是一個大家庭,由一位意大利籍的女士Filippina和她的三個兒子組成,外加一條可愛的狗。

然而,這個大家庭和我想象的還是有一點點不同。Filippina的三個兒子并不和她一起居住,而是選擇和女朋友住在離家步行約15分鐘的地方,隻在周末和節假日才回來和媽媽相聚。Filippina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是30歲以上的人,卻都還是未婚狀态。剛住進去時,我對此特别好奇,因為這種情況在中國尤其是我的家鄉是相對少見的。礙于語言不夠流利和彼此不夠熟悉的原因,我并沒有多問,但問号卻一直留在心裡。

一個月後,當我漸漸和Filippina熟絡起來之後,我便跟她聊起她的幾個兒子,并試圖解開一直存在于我心中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明明可以住在一起,但兒子們非得住到外面?為什麼兩個兒子都還沒有完成人生大事,她卻還能不急不躁?

針對我的問題,Filippina的回答無比簡單,甚至簡單到讓我吃驚:“It’shischoice.”她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特别雲淡風輕,仿佛這都算不上什麼重要的事。可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卻感覺特别震撼。我試圖跟她解釋,在中國,這些在她眼中不那麼重要、隻是一個personalchoice的事是何等重要,以及這些事要成為所謂的personalchoice且不受幹擾的概率有多小。

聽聞此言,Filippina又給我講了另一個故事。她說她的二兒子在讀書時成績特别優秀,完全可以憑借高考成績去讀悉尼大學。然而,他卻選擇了拒絕這份offer。對此我有些吃驚,因為能上悉尼大學對很多留學生來說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更讓我震驚的是,她告訴我老二拒絕offer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覺得開叉車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高中畢業後他就到技校去學習開叉車,後來果真成了一個在悉尼最大的農貿市場開叉車的司機。

Filippina說,如果老二去悉尼大學讀了個好專業,畢業了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這當然很好。可是他喜歡開叉車,他選擇了這個職業,這也很好。作為媽媽,她當然可以給他建議,可是她希望兒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比什麼都重要。她不幹涉,也不幫他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為自己負責,這不是很好嗎?“就像你問的問題,為什麼自己住,為什麼不結婚,這都是自己的選擇。隻要是自己想要的,也願意為自己負責,這就夠了。家人間彼此尊重,不要互相幹涉,這樣的生活才會開心。”

說實話,我當時并不能完全理解這些話背後的道理。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傳統中國家庭中的人,我更習慣中國式的親密。從穿衣款式到選擇大學專業,從選擇結婚對象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中國家長和子女之間的互動非常緊密、頻繁,有些父母會在某種程度上幹涉子女的生活,但也會在子女遇到困難時出手相助。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幾代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如蛛網般交錯,和澳大利亞人那種松散、放任的家庭關系截然不同。我們有句很經典的話,叫“我這是關心你”,這句話是中國這種錯綜繁複的家庭關系的最佳注腳。

所以我當時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Filippina可以對自己兒子的那些“非常規”選擇袖手旁觀。若是在中國,這樣的母親容易被解讀為“自私”,如此冷淡、疏遠的家庭也往往和溫馨、和睦沾不上邊。留學之前,我的确難以想象真的會有這種家庭關系存在。但後來我漸漸理解,這家人并不是因為懶惰或者仇恨而選擇這種平靜、冷淡的家庭關系,而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彼此能過得開心,所以願意給彼此選擇的自由和獨處的空間。這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像是給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一種未曾見過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哪怕我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但它們确實存在。

而接下來與他們共同生活的日子,則在不斷影響和重建着我對家庭關系的理解。在我和他們一起生活的半年中,我沒有見過他們一家有過哪怕一次争吵。每周六的家庭聚餐都特别溫馨,大家會各自分享自己的生活。聚餐結束後,大家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彼此互不幹涉。我曾以為會存在的隔閡并沒有出現,反而他們比我以及我遠在中國的家人更懂得也更習慣表達愛意。從見面時的擁抱、親吻到遇到困難時彼此的推心置腹和鼓勵,都是我在過去十幾年的家庭生活中極少體會到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種我原本視為“冷淡”的家庭模式其實是通往幸福的一種路徑。當我們在彼此交織、密不可分的生活裡經曆不可避免的隔閡和争執時,澳大利亞人卻用一種極其松散的方式構建出了親密度和容忍度都極高的家庭關系。這不能不讓我感到震驚,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所習以為常的家庭關系是否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方式。

也許,正如Filippina所說的那樣,自由和尊重才是一切親密關系所應遵循的原則。這也是這個家庭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一課。

本文作者作者簡介

王少龍,曾留澳七年,國際關系與法學專業出身。曾在廈門新東方學校工作,現就職于搜狐媒體平台,同時也是一名内容創作者,專注于娛樂産業評論與時事評論。新浪微博:@王少龍Allen。微信公衆号:歐亞粟米。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